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拍客的傳播心理探究

甘玉鋒 袁延明

2015年04月24日15:50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拍客”是視覺傳播時代的新興群體,他們既是事件的見証者,也是傳播者和分享者。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一種類別,拍客的出現得益於技術的進步。“拍”滿足和釋放了拍客的快感,引發了新一輪的媒介狂歡。本文通過對拍客的興起背景和群體特征進行分析,探析拍客的傳播心理。

關鍵詞:拍客﹔媒介狂歡﹔傳播心理

拍客是視覺傳播時代的新生群體。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相機和攝像機的普及,其崇高感和神秘感逐漸消解,影像記錄走向民間。攝影不再是藝術和身份的象征,越來越多的草根群體加入這一行列,他們用手持攝影設備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為公眾創造了一個個網絡奇觀。

一、拍客的起源

拍客是指利用手機、相機、DV攝像機等設備拍攝圖片或視頻,上傳至網絡與人分享的群體。他們並不需要高超的攝影技術和專業的攝像器材,憑一部具有拍攝功能的手機或普通數碼相機,並將所拍的內容傳到網上與人分享,就能成為一名拍客。

“拍客”概念最早源自優酷網。自2006年起,拍客開始從圖文影像向視頻影像轉變,優酷網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拍客”概念,並開辟專欄為拍客提供平台。隨著優酷視頻、土豆熱點頻道以及拍客網的開通和大量拍客視頻的出現,拍客現象逐漸流行起來。

拍客焦聚於日常生活和奇聞軼事,以平民的視角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鏡頭記錄重大事件。“人們不再僅僅是‘讀圖時代’的看客和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借助新媒體技術,使自己真正成為圖像的拍攝者和信息的制造者。” ①

二、拍客的群體特征

(一)草根力量的崛起

在自媒體時代,播客平台的開放性為拍客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台,越來越多來自各行各業的草根加入這一群體。其中,青年群體、非專業人士佔據大多數。絕大多數拍客並沒有專業的攝影設備和理論修養,也不懂得構圖和拍攝技巧,只是秉承“隨手拍”的精神,將觸手可及的景象拍攝下來發布網上。

(二)公民新聞的生產者

拍客借助手中的攝影設備記錄突發事件現場和生活奇遇,彌補了新聞媒體對一些突發事件報道的缺失,使廣大民眾對突發事件有了更為詳細深入的了解。這變革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打破了新聞生產的身份限制。在拍客時代“人人都是記者”成為可能。

在突發事件中,記者難以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採訪,作為目擊者的拍客利用手中的攝影設備記錄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充當臨時記者的身份,大大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呈現社會熱點,影響新聞觀點,改變生活’這一目標逐漸成為拍客新的使命。” ②

2007年網友Seehots將拍攝到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起火視頻”上傳至互聯網,這條視頻新聞很快被多家新聞網站轉載,並被推至頭條位置。如今,拍客的視頻新聞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拍客也成長為公民記者,他們努力挖掘生活中題材,記錄突發事件,成為媒體的得力助手。

(三)粗粝的風格

拍客影像大多以碎片化、平常化的風格示人。相較於電視新聞的精雕細琢,拍客視頻略顯粗糙。拍客視頻大多屬於對市井生活或突發事件的臨時記錄,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顧及鏡頭的平衡和畫面質感,畫質不清晰、音質嘈雜、構圖失衡等等。並且,拍客將照片或視頻拍攝完成后往往直接發布在網上,缺少后期加工制作。這種粗粝的風格也暗合了草根群體的特性。

三、拍客的傳播心理探析

英國學者丹尼斯·麥奎爾指出:“受眾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加以解釋……一個人接觸媒介,是基於個人的需要,懷有某種動機的,他主動使用媒介內容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③拍客不斷地在生活中尋找素材,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點滴並且樂此不疲,既有記錄生活、分享經歷的願望,也有排解精神空虛的需求,其深層的心理動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的需求

拍客之所以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創作視頻並樂於分享,源自他們對娛樂的追求,以及在制作和分享的過程中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此外,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自我表達的平台。以一條火爆的視頻吸引眾多人的目光,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角色的轉換彌補了心理上的失落感,自我價值在網絡世界裡得以實現。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