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空間壓縮與敘事限制:論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2】

趙利利

2015年04月27日10:23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二)新聞敘事的微博式進化

傳統媒體的微博敘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水土不服之后漸入佳境。微博新聞不再是傳統媒體新聞文本的簡單切割,漸漸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140個字是單語篇微博敘事文本最大的語言符號容量,加之微博自身傳播功能(如@、#發起話題#)的標記性語言符號對語言符號資源的功能性分配,微博語言符號的使用自主就更加有限,微博文本很難單純依靠語言符號構成意義空間的自足。微博敘事規則通過表情符號、圖片符號和視頻符號的添置來擴充敘事能力,而這三類符號都屬於模仿性符號,所指超越能指激發的象征張力有限,這就要求微博新聞文本的編碼者充分發揮這些敘事符號的可能潛勢,優化敘事路徑,達到新聞信息在微博世界裡的意義優勢,從而影響或者設置公眾議程。事實上,傳統媒體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是依托微博鏈接的跨界面連接功能補償語言符號的不足,實際上就是通過語篇的累加來擴大敘事空間。

微博權力空間的壓縮主要是指編碼分權對文本敘事造成的影響。微博平台對准入許可的低度要求讓傳統媒體原有的信息資源大幅度稀釋,原本作為它們消息來源的名人、新聞目擊者或者當事人、政府、企事業單位紛紛自立門戶建構自媒體傳播品牌(如名人微博、公民新聞、政務微博、企事業單位官方微博等)來爭奪大眾傳播文本的編碼權﹔作為微博擴散網絡主要機制的單向關注讓微博受眾高度分化和層次化(輿論領袖——粉絲),這讓傳統媒體慣用的單向傳播方式更加難以奏效﹔節點傳播的速度優勢和二級傳播的輿論生成強勢常常讓傳統媒體發生應急性角色置換,由新聞編碼者變為新聞傳播中介,由輿論引導者變為被動跟隨者,這就導致一旦傳統媒體的微博新聞文本通不過直接粉絲的再傳播過濾,原始新聞內容的傳播就戛然而止,而一旦其他節點主導的輿論渦旋中心形成,傳統媒體微博節點要想靠敘事和傳播本身的規律重新引導輿論很難,除非外部強力的介入(比如直接政治力量)。這些空間的壓縮無一不意味著微博敘事的控制條件加強,敘事限制的結果必然是敘事方式的適應性進化,因此,微博新聞敘事呈現出與傳統新聞敘事不一樣的特征。

二、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

(一)文本的高情態化

費爾克拉夫說,在任何陳述性的表達中,言語生產者必須表現出與陳述的一定“親近性”,任何這樣的表達都具有情態特征,或者說是被“情態化”了。陳述的情態特征在語法上體現為情態動詞、情態副詞和形容詞、模棱兩可的措辭、語調模式等。③傳統新聞敘事文本遵循新聞客觀性原則,認為形容詞之類的“親近性”敘事容易體現寫作者的情感和立場傾向,是阻礙解碼者盡可能小誤差還原新聞事實本身的干擾項。新聞文本總是呈現為明確的情態特征,盡可能與情態化語法標記絕緣。但是,微博新聞文本卻高調地擁抱編碼者與解碼者之間的“親近性”。首先,目前大多數微博新聞文本仍然把微博作為新聞的導語式,表現在操作上,微博文本常常為消息導語的直接移植,表現在功能上,這種微博主要發揮導語的作用,提示新聞要點與精華、發揮導讀作用④,而這種以吸引眼球為旨歸的敘事操作本質上擁抱“親近性”。其次,微博的另一個屬性面向是社交媒體,社交性是這種媒體類型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社交關系的建構主要是指通過言語交往形成感情、知識、價值觀等的交互。言語交往的維持需要會話雙方話輪的不斷延續,而提高情態層次就是延續會話進程的重要策略,費爾克拉夫的情態理論也是基於會話語用的功能提升提出的。

事實信息的確定性和微博語用氛圍的“情態化”要求往往成為微博新聞編碼者必須面對的矛盾。微博表情語言和網絡流行語引領的高“親近性”語調模式為新聞在微博語境下生存開啟了新的敘事特征。表情符號盡管在符號象征意義的延伸上不如語言符號,但在表達情感和凝聚氛圍上有著強大的功能,猶如人的表情語言和姿體語言對營造談話氛圍的重要性﹔網絡流行語是網絡用戶形成自身文化圈子的重要標志,對這種文化符號的使用意味著對網絡亞文化的認同,能夠讓網友找到歸屬感,增加“親近性”。微博敘事因為表情符號和網絡流行語的加盟而具有高情態特征。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