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空間壓縮與敘事限制:論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

趙利利

2015年04月27日10:23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微博甫一問世就因其語用門檻下放、弱關系結構的交往賦權、信息符號的節點擴散、解碼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點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本文以空間壓縮和敘事限制的關系為切口,從微博敘事產品的物理空間和權力空間壓縮兩個方面分析了新聞敘事的微博式進化,並從文本的高情態化、圖片的敘事能力擴張兩個方面闡述了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認為微博對草根群體話語權的解放不僅體現在信息發布資格的低門檻准入上,更體現在敘事機制的平民賦權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間擠佔社會輿論、意識形態甚至社會實體空間的根本動力,微博運作機制本身蘊含了這種預見性。

關鍵詞:微博新聞﹔情態化﹔敘事﹔平民賦權

微博是網絡平台上重要的媒體形式,是傳媒集團打通全媒體產業生態不可繞過的一環。微博甫一問世就因其語用門檻下放、弱關系結構的交往賦權、信息符號的節點擴散、解碼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點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作為一種基於互聯網社交服務的信息傳播平台,微博具有顯著的個性化特征,如,碎片化、兼容性、定制化、裂變性等。①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網絡信息傳播主體資質與傳播內容過濾標准的提高性規定漸漸付諸實施,私密性更強的基於手機載體的信息應用軟件快速發展起來。但是,從重大事件迅速信息化並進入解碼語境的維度審視,微博憑借其強大的節點系統和時空壓縮性仍然具有其他新技術信息平台不具有的優勢。

一、空間壓縮與敘事限制

(一)空間壓縮

世界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介、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每一次巨大的變革都伴隨著媒介物理屬性的異質突圍和這種異質性帶來的敘事規約。敘事本身是物理性操作,但意義的文本化(編碼)和文本的意義化(解碼)卻是非實物存在的價值流通。意義的流通以符號作為第一載體,以與符號特性相匹配的介質實體作為第二載體,這兩種載體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敘事產品和其象征意義新陳代謝的起始,而符號和介質的進化反過來形塑著人們的接受姿態,甚至是社會現實中的權力關系。符號和介質的結合構成了文本的敘事空間,不同形態的敘事產品對敘事符號的規范性要求都是對敘事空間的壓縮。網絡媒體的多媒體兼容性無限擴大了傳統媒體的敘事空間,但是,總體可能性空間的廣闊性並不能成為敘事具象豐富性的充分條件,空間壓縮限制了敘事產品可為性的同時也成全了它的可為性。

微博作為基於技術實在的具有顛覆性的網絡敘事產品,其敘事操作同樣受到空間壓縮的限制。微博的先天性規則對文本敘事方式的制約是所有微博用戶都無法避免的,而這些制約是決定微博新聞敘事准則的原始基因。微博新聞敘事的空間壓縮包括顯性的物理空間和隱性的思維空間。物理空間的壓縮主要是指微博對可用語言符號的數量制約。隱性的思維空間主要是指微博平台除敘事規范之外的其他規范引發的一系列長尾反應間接作用於微博敘事后對思維廣闊度的壓縮性限制,主要表現為權力空間的限制。

微博“土著”利用先發優勢快速建立起基於這種敘事產品物理空間制約的文化以及所有建構和維持該信息生態系統的規則。在這一點上,傳統媒體是后來者也是被控制者。傳統媒體盡管掌握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某種程度上擁有設置微博空間公眾議程的主動權,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的被控制性,它仍然不得不一再改造自身擁有的信息的文本化方式以更好地迎合微博的規則。傳統媒體只是設置了原始內容,並沒有設置內容的意義放射,更沒有設置敘事規則,在決定文化形態的可為性上,傳統媒體力不從心。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對此表現出強大的解釋力:媒介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發揮著塑造和控制作用,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②當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不是憑空問世的,它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和社會根基,微博的出現體現出對信息技術的直接依賴性、信息基礎設施的大范圍普及、經濟形式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升級、民間泛政治情緒的增加等多種因素的相關性,微博編碼主體的現代性擴容正是技術、社會、政治和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微博的敘事方式必然是顛覆與反顛覆協同制約的結果。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