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探析媒體失衡報道下的社會影響及輿情態勢

——以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為例

趙欣茹 譚宏民

2015年05月05日16:1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因其戲劇性的矛盾及輿情態勢的多次轉變成為了網絡熱門的話題之一。媒體報道的事實細節缺乏和情感偏向加之醫院、逝者親屬、民眾三者之間的摩擦不斷升級,使得這其原本普通的案件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今社會中升級為全國性的公眾事件,也使其成為反映媒體失衡報道的典型。本文從“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的新聞報道入手,通過對媒體報道和輿情態勢雙重維度進行分析,揭示事件中媒體失衡報道造成的社會影響,旨在為輿論監督下媒體社會責任的建構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失衡報道﹔媒體預判﹔社會責任建構

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出版研究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傳媒》,成為了新聞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該報告書首次將“社會責任論”的明確意識呈現到了世界眼前。提倡自由而負責的報刊,主張新聞自由應以社會責任為規范,媒體在享有報道自由的同時還有責任向社會提供確實和重要的消息。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行使社會責任時,要進行自律,注意職業水准的品質,致力於客觀公正的報道,使新聞傳播進而成為社會公器。此后,新聞界作為社會公器的職能便開始有了社會責任論的規范[1]。但在當下的媒體實際操作中,有關報道自由與承擔社會責任的界限仍舊模糊,一些失實舉動為事件相關各方都造成了傷害。

一、媒體的引導和預判

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市一張姓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因突發羊水栓塞經搶救無效后死亡。12日,華聲在線記者張建平、陳莎發表文章《湘潭產婦死在手術台醫生護士不知去向 醫院稱已盡全力》在網上流傳,文中內容矛頭直指醫院搶救不利,一時間醫院成為眾矢之的。為此,湘潭縣衛生局及公安部門介入調查。8月13日,湘潭縣衛生局出面解釋道:“醫生護士並未失蹤,只是在搶救無效后在旁邊休息室內等候。從整個醫療程序來看,院方已完全盡到了自身職責。”隨后,伴隨著真相調查的慢慢深入及各大媒體的介入,人民網“求真”欄目的求証採訪証實了“醫生護士全體失蹤非實情”。9月15日,經湘潭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辦公室組織專家鑒定組依法依程序鑒定,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調查結論為,產婦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構成醫療事故。

事件一波三折,網絡輿論的導向也隨著事件的轉變而不斷轉向。而媒體在事件開始就扮演了“牧童”的角色,大眾輿論的導向也被媒體一直 “牽著鼻子走”。該事件在微博能搜索的最早信息是網名為“小懶虫太陽晒屁股啦”在8月11日10︰26 所發的微博,稱“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慘無人道,將產婦活生生的弄死在手術台上!並隱瞞真像,一直說在搶救10小時,搶救十小時這是什麼慘無人道的無良醫院?[2]”但是該條微博並未引起網民的大量圍觀和輿論場上的關注。而在“華聲在線”等媒體的參與之后,迅速在網上發酵並走向了高潮。

 

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媒體關注度走勢(單位:篇)(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湘潭孕婦之死話題總聲量走勢(來源:樂思輿情)

“湘潭孕婦之死”事件是由華聲在線一篇標題為《湖南一產婦死在手術台主治醫生護士全體失蹤》的報道拉開了媒體和大眾對該事件關注的序幕。文章中稱,“妻子赤身裸體躺在手術台滿口鮮血,眼睛裡還含著淚水,可卻再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該報道引來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討論。面對“產婦裸死手術台、醫生護士集體跑路”等敏感界點,部分網民開始在網上聲討醫生“冷漠、沒有職業操守”,而院方回應“詳細情況不便介紹”,則被網民解讀為是在“掩蓋罪行”,輿論矛頭直指醫院“草菅人命”。

隨后,伴隨著真相調查的慢慢深入及各大媒體的介入,輿論開始反轉。人們的議論回歸理性並開始重新考量媒體報道的真實客觀性。人民網“求真”欄目於8月13日首發對湖南湘潭有關部門的求証採訪,確認“醫生護士全體失蹤非實情”,成為事件重要拐點。《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別輕易下結論”奠定報道基調,文章稱:“媒體和公眾不應草率評價事件,隻有把醫療事件歸置於就事論事的框架內,才能給醫患雙方一個公正的評判。[3]”9月15日真相大白后,輿論一片嘩然,輿論導向也從起初一邊倒譴責醫院的趨勢慢慢轉向了吐槽逝者家屬不了解醫學常識,隻知胡亂鬧事和指責媒體不負責、亂報道、瞎報道的狀況。

新聞框架理論認為,媒體不是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以特定的視角和手段,有選擇地將“現實”重新建構。新聞報道通過定義問題、責任歸因、道德評判和處理建議,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的認知、理解和判斷[4]。大眾生存於在媒體所構建出的“現實”當中,且難以僅靠自己獲得在自己活動范圍外的真實信息,這種狀態下的大眾輿論很容易受媒體影響,不自覺的偏向媒體的聲音。“孕婦死亡”事件中,媒體早期報道中,在感情傾向上帶著太多主觀預判,再加上事件結果和細節的缺失,導致了公眾強烈關注和針鋒相對的爭論。媒體在未查清事實之前,就引導輿論對醫院進行聲討指責,先於司法部門對案件做了媒介審判,無疑激起了醫患間一觸即發的矛盾,使本就緊張的醫患關系火上澆油。但也不能忽視,正是因為部分媒體的介入,不斷地對事件真相進行挖掘,最終將全面客觀的事實展現在大眾眼前,才實現了輿論導向的偏轉。

事件中家屬的無知和過激情感確實對媒體形成了誤導。媒體報道中對家屬單方面的重點刻畫也是造成大眾輿論傾斜的重要原因。但媒體作為第三方,本應該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對事件進行深入扎實的調查,盡量還原最為真實客觀的情況。但事件中的媒體報道充斥著家屬的眼淚和憤怒,卻絲毫沒有給院方解釋的話語權,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而媒體僅憑家屬的一面之詞妄下定論,暴露出當前媒體缺乏專業報道精神和獨立判斷能力,感情用事,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