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探索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策略【2】

——以民生新聞、會議新聞為例

方  妍

2015年05月06日15:1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會議新聞現場報道

有別於民生新聞報道聚焦於相對單一具體的民生事件,會議新聞則往往報道政府各部門決策事項和會議過程。因此記者做會議現場報道時不僅要准確領會會議要旨,在眾多內容裡,去繁求精,選擇核心內容、群眾最關心的內容,還要把抽象的公文表述轉化為簡明易懂、生動的廣播新聞報道。而現場採訪是兼顧以上兩個原則、做好會議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保障,因此在會議新聞現場報道中需注意三個方面。

(一)擬定詳細採訪方案

細節決定成敗,採訪方案是否擬定得當對大型會議新聞報道尤為重要。在參與“兩會”等會期較長、議程較多、同時議題重大的會議時,記者應制定詳細採訪方案,以確保會議採訪的成功及新聞報道的准確、精彩。

報道選題是採訪方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會議現場採訪的選題制定是最能展現本報道核心競爭力、有別於其它媒體的關鍵手段。記者首先需提前與會議主辦單位溝通,詳細了解會議的主旨和議程,根據會議內容的重要性和當時的熱點話題,列出詳細採訪提綱和擬採訪對象﹔其次,應針對所確定的選題認真做好功課,了解選題的新聞背景和最新進展。隻有做到胸有成竹,在會議現場採訪時,才能迅速地從龐雜的信息中抓住與選題相關的內容﹔第三,要做好預案,以便在會議過程中捕抓到有價值的精彩瞬間,使現場報道更加生動。例如在會議討論現場,與會者的現場脫稿發言往往比會后單獨接受採訪時的語言更生動,尺度更大,所謂“猛料”,常從發言者有感而發的脫稿講話中獲得。

(二)注重會議現場細節

會議現場細節主要指兩個方面:1.與發布信息有關的細節,例如,在2015年召開的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媒體向省發改委主任提問的問題集中在近期獲批的廣東省自貿區如何開展建設方面﹔2.與會場或與會者有關的細節,包括會場布置是否符合八項規定,與會者有哪些知名人物等等,所有這些細節都能體現新聞現場和新聞背景。

由此可見,會議現場細節報道是把枯燥會議新聞變為生動會議新聞的一種重要會議報道方式,而廣播媒體更倚重播發與會者的發言。一次有特點的發言,如發言人的內容、語音語調甚至語速,不但能揭示會場的氣氛、傳遞出帶有層次的信息,還能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情。帶有感情的發言,往往比單純念發言稿更有感染力。

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動情回憶鄧小平南巡,聲音哽咽落淚記者發布會》為例,筆者做了廣州市長新官上任第一時間面對媒體、回應焦點問題的新聞報道,並在廣播稿中配上豐富的音效,再現了一位新聞人物、政治人物難得動情的一刻。“親歷鄧小平南巡,陳建華更能體會改革開放的非凡意義,包括人們解放思想,也包括一代人命運的改變。說到這裡,他突然眼圈發紅,聲音哽咽,並用紙巾擦淚。”(壓混:哽咽聲音)以上例子顯示,如果僅有文字對新聞現場的描述,難以完整再現新聞人物的現場表現,因此廣播新聞的現場報道此時發揮出比紙媒更大的優勢,尤其在發言人講話的語調、情緒有所變化時,紙媒遠不如廣播現場報道有感染力。

其次,這直接體現了筆者在現場的觀察和記錄角度,也體現了筆者的創新力和該報道的定位。通過對現場人物表情、肢體語言的白描,配上現場音效,使得現場報道不再死板,會議內容不再神秘,可幫助廣播聽眾在聽到哽咽的現場聲音時,仿佛親臨其境,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新聞人物的情緒變化。可見,現場報道會議新聞,記者不僅要全程參加會議以免漏掉信息,還要善於通過現場採訪捕捉一些重要細節,從而使新聞真實生動。

(三)整合會場碎片信息

自媒體的流行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自媒體碎片式的信息傳播比傳統媒體更注重“短、平、快”。由於傳統廣播媒體仍受限於播出時間和播出次數的硬性規定,因此,廣播記者更應注重整理信息、整合信息,並應視該項工作為廣播新聞報道與自媒體競爭的重要方式。在會議採訪現場,記者應著眼新聞事實,將重要信息點,按新聞價值的大小重新排列,並將新聞事件的背景和延伸信息進行整合。

筆者曾多次參與省、市和全國“兩會”報道。在會議現場,筆者不僅報道會議的程序,代表的討論發言,還需把會場的碎片信息串聯起來,並結合社會熱點和事件背景進行延伸報道。由於廣播新聞依靠聽覺,無法運用大量數據和圖表幫助聽眾理解新聞事件及背景,因此廣播記者需在口述中簡要將各方信息融進現場報道中。以2014年廣東省人代會現場報道 《曾志權回應2014年預算中三公降幅大於往年,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為例,兩個多小時的會議中,省財政廳廳長就財政資金的安排回答了多個問題,但頗受廣播聽眾關注的“三公”經費壓減情況,只是會議現場海量信息裡的一個“碎片”。

為讓聽眾更好理解財政廳廳長在會議現場的簡短回應,筆者在報道中對廣東省2014年的“三公”經費與2013年、甚至2012年的“三公”經費進行了縱向比較,將以往相關背景信息進行整合,把“碎片”串成“項鏈”,讓聽眾在大背景下更好理解現場的信息。

三、結 語

隨著我國全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受眾獲取資訊的習慣和途徑被極大改變。然而,不管新聞的編輯和包裝手法如何變化,前方一手的原材料始終不可缺少。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競爭到融合的當前,廣播電視媒體需順應潮流,抓住趨勢,革新理念[4]。

作為廣播記者,在做新聞現場報道時,不僅需考慮如何使報道既能突出時效性和真實性,還需考慮如何做到既能體現廣播記者記錄現場的視角,又能整合前方一手信息與后方延展資訊。

最后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新聞現場報道要符合不斷更新的傳播理念,借鑒全媒體中有益的思維方式。唯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報道場合綜合運用多種採訪方式和技巧,發揮廣播自身優勢,做出導向正確、有影響力的廣播新聞報道。

(作者系:廣東廣播電視台廣播新聞中心記者)

參考文獻:

[1] 范易,雷毅.試論碎片化語境下廣播新聞的深度掘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12).

[2] 邱奕明.選擇時間、找准時機、提高時效[J].現代傳播,2014(4).

[3] 黃寧.從《新聞招手停》到《整點播報》——廣播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J].記者搖籃,2006(6).

[4] 穆菁.媒介融合態勢下廣播電視媒體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