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探索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策略

——以民生新聞、會議新聞為例

方  妍

2015年05月06日15:1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現場報道能給廣播受眾較強的現場感,突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因此,做好現場報道是對每一位廣播記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職業素質的一種體現。本文討論的民生新聞、會議新聞是較常見的兩種現場報道類型,筆者就這兩種類型的現場報道進行分析討論,探討做好廣播新聞現場報道需注意的幾個問題,以達到增強新聞報道效果,更好服務於廣播受眾。

關鍵詞:現場報道﹔廣播記者﹔民生新聞﹔會議新聞

現場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形式,是結合新聞現場場景,描述新聞事實的報道類型,具有新聞現場感和真實感。廣播新聞記者在現場進行新聞採訪,目的是突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以滿足受眾真實快捷地了解新聞的要求。

在眾多新聞事件報道中,民生新聞現場報道、會議新聞現場報道是較常見的兩種現場報道類型,記者需根據不同類型的新聞現場報道、不同類型的採訪人物採用不同的採訪角度和側重點,而報道方式和採訪技巧對新聞現場報道的效果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記者職業素質的一種體現。本文將對這兩種類型的現場報道進行分析討論,探討做好廣播新聞現場報道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民生新聞現場報道

民生問題包羅萬象,范圍極廣。通過客觀報道各類信息和綜合各方的聲音,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本質,特別是促使群眾民生問題得到解決,是新聞記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民生新聞報道需避免民生問題細微、淺表、碎片式的報道方式,而需以小見大,“在碎片化語境下作深度掘進”[1]。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並非民眾生活才是民生事件,與民眾生活相關度高的政策如何落地、政策執行如何影響民眾生活,也屬民生新聞報道范疇。在操作上,記者可採取現場採訪及記錄採訪對象言行的方式,幫助廣播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事件真相。在某些時候也可採取前往新聞現場觀察新事物流程和新政策執行的體驗式報道方式,拉近廣播受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由此可見,記者的現場報道角度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整條新聞的報道效果,兩者具有極大的關聯性。

(一)現場報道的客觀性

現場報道中的廣播記者主要是通過事件還原進行新聞傳播,忠實的記錄才能保証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以廣播新聞報道《新聞特寫:“板凳委員”韓志鵬到物價局遞函要求重開的士調價聽証會,卻連吃閉門羹》為例,筆者緊跟新聞人物,記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到廣州物價局遞函,在多個處室的辦公室之間來回奔走卻找不到負責人回應的過程,並第一時間在現場作連線、口述報道,客觀敘述該新聞事件及新聞點。當天隨后的新聞稿件更詳細地描述了該事件,並配上豐富的實時錄音材料,把韓志鵬到物價局遞函卻連吃閉門羹的曲折過程更全面地傳播給廣播受眾。

在新聞報道中,筆者沒對新聞人物的行為進行評論,也沒有對相關部門的反應進行點評,只是忠實記錄。通過白描、特寫的手法,結合現場多種音效,真實再現遞函過程中韓志鵬和物價局工作人員的艱難溝通過程,不動聲色地再現一場頗具意味的沖突:一方是執著、較真的政協委員,另一方是冷淡傲慢的政府職能部門,強烈的對比使聽眾印象深刻,強化了這一事件的新聞價值,讓聽眾自己體會該新聞事件的啟示。同時通過這一新聞報道使廣播聽眾感受到廣州政協委員的參政意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意識,也有助於廣州市民增強公民意識。可見,隻有把握忠實描述新聞事件這個原則,才能保証廣播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才能確保收到好的新聞效果。

(二)現場報道的應變能力

在民生新聞現場報道中,記者需特別注重與採訪對象拉近溝通距離,達到更真實、更詳細的報道目的。由於現場報道存在不確定性,尤其體現在無法預先把握現場採訪時間節點,無法預知被訪者對某事件將發表什麼看法,這就需要廣播記者不僅需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還需具備較強的現場報道應變能力,才能獲得現場採訪時機和捕捉到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現場採訪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在征得新聞人物同意后,記者拿出採訪設備進行採訪屬前者﹔后者則是新聞人物以聊天的方式說出他們的想法,在征得同意后,這部分信息也可以作為新聞素材運用在現場報道中。在《新聞特寫:“板凳委員”韓志鵬到物價局遞函要求重開的士調價聽証會,卻連吃閉門羹》中,筆者隨機應變,把握韓委員遞函碰壁后感到沮喪的最佳採訪節點,提出採訪要求。對於這個結果,韓志鵬說,有所預料,但仍然很失望,他仍將繼續關注這些“聽漲會。”(錄音:為了我們社會的進步,通過一次一次的行動,我想,會讓聽証會變成一個真正民主決策平台。)可見“選擇時間、找准時機[2]”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時間節點、真實精彩的採訪內容使該篇報道在當時的廣州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

(三)現場報道的音效運用

廣播現場報道的一大特點就是新聞現場的聲音得到體現,而民生新聞的現場出現豐富聲音元素的機率更大。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可以同時傳遞現場畫面和聲音,廣播新聞現場報道則主要通過語言和現場錄取的聲音來傳遞信息,增加報道的立體感。根據不同的事件,常出現的音效包括汽車、火車或飛機的聲音,建設或拆卸的聲音、風雨大作的聲音等。這些音效都屬於記者客觀記錄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可“增強新聞的真實、新鮮、形象性, 增強新聞的感染力”[3]。

還是以《新聞特寫:“板凳委員”韓志鵬到物價局遞函要求重開的士調價聽証會,卻連吃閉門羹》為例,為更好地還原現場,為記錄新聞人物的情感和體現其個性,筆者在採訪時有意識地錄下腳步聲、敲門聲、摔門聲,並把現場音效在報道中還原。把新聞人物在大樓裡的各個職能部門樓層來回走動、多次敲門、與工作人員溝通不暢等場景,都通過現場音效的配合反映出來,使得廣播受眾對該新聞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韓志鵬(壓混:敲門聲)多次敲門沒有人回應、(壓混:腳步聲)他來到了21樓局長辦公室、紀檢組長下達了逐客令,將所有媒體趕出辦公室,“砰”的一聲(壓混:關門聲),門關上了!

簡而言之,現場音效要為新聞人物和事件的採訪服務。在上述例子中,新聞人物韓志鵬此次行動被眾多廣州媒體所關注,在長達大半個小時來回奔走的過程中,始終被各路紙媒、電視台、電台及網站的記者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筆者在採訪時,始終緊貼韓志鵬身邊,不能被其他媒體記者擠開,在人物敲門時將錄音設備對著門,上樓梯時將錄音設備對著腳,用“笨”辦法最大限度靠近聲音源頭,盡可能清晰、完整地採集現場音效,增加廣播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性。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