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廣告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該是一門表現力豐富、展現手法多種多樣的課程,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型和單一型的模式、填鴨式灌輸說教方式難以滿足學生需要,應全面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因此新疆財經大學融合多種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技術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等方面做了嘗試和探索。
1.全面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本課程開課之初,就採用了多媒體教學,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我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配合經典廣告圖片、音像視頻以及多媒體課件等動態的教學手法,豐富、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生動直觀地理解課程內容[2]。學校持續加大投入,改造校園網絡,整體升級網絡、服務器,提升硬件條件,保障了課程實施平台的正常運行。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特征,創建各種情景,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形象直觀、圖文釋義,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體驗,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使模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開闊了視野、增大了信息量,培養了觀察、思考廣告、分析和練習廣告的習慣。
2.強化互動機制
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注重雙向溝通,運用各種方式開展教學過程,重視學生個體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等學習行為,充分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以適時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每學期開課之初,筆者都會對學生做一次廣告素養的小調查,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摸底﹔每次下課后,筆者及時與學生溝通,學期中還通過作業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動態,通過他們的視野來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及時調整,盡可能照顧到大多數同學的學習進度和興趣。
3.創立案例教學與模擬教學相結合的素質教育模式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講授的內容,教師們精選廣告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將經典廣告案例融入課堂。設計了“主題講授、問題深入、小組聯動、引發思考”的教學方法。在講課內容上不面面俱到,每次選擇提綱挈領的點作為主題,從廣告的根本問題角度講清楚其來龍去脈,問題設計的角度則放在當下。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問題的討論不在有個答案,而是互相刺激促進思考。盡量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老師從理論及實踐兩方面進行點評,使學生提高對廣告案例分析能力、全面認識和評析廣告作品的正確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廣告運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對廣告正確的感知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結合廣告實際設置場景,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體驗模擬的“真實”場景,比如通過某一個廣告來了解廣告的制作過程,如何查詢媒體的購買價格,如何在不同媒體上投放廣告,發布廣告需要遵循怎樣的法律法規等等[3]。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自由選擇最感興趣的品牌或企業進行廣告策劃或制作廣告、廣告創意訓練、或搜集案例作課堂分析和交流,鍛煉了學生的表現努力,提高了廣告策劃和制作的實踐水平。
這些做法既促進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四、考試方法的改革嘗試
改革原有課程考試方法,重點考核實踐動手能力,使之與素質教育模式相適應。課程開設之初,新疆財經大學對學生的考察還停留在傳統的試卷考試,側重對學生的廣告理論知識的考察,忽視對學生廣告知識應用能力的考察。教學實踐表明,成績評定不能單純依靠考試。這樣量化未免過於簡單,也壓抑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學生為應付考試,以得到高分,就會死記硬背、紙上談兵,忽視對課外知識的廣泛涉獵和實際創作,不能反映綜合素質水平。
因此新疆財經大學對廣告學教學效果的檢驗和對學生學習的考評進行改革,嘗試採用多元多角度的評價方式,平時成績由教師對學生上講台所演示的廣告策劃案的內容、所推薦的廣告片等的熟練程度、口頭表達能力、知識面的深廣程度、分析評價的水平等加以綜合評價,當場記載平時成績與作業成績相結合的方式。期末考試改為組織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和品牌營銷創意大賽的參賽作品以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按照廣告策劃的基本流程做一份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操作性的廣告策劃書,包括影視廣告的腳本或平面設計圖。學生的廣告作品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以及在報紙、雜志或者互聯網發表的均可計算為優秀。
通過幾年的探索,筆者在所屬大學開設《廣告學》選修課的教學改革也是一次廣告素養教育實踐的有效嘗試,教學創新模式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選課率和出勤率高,課堂秩序好。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也很高,《廣告學》課程在學生中的口碑也很好。新疆財經大學將繼續關注廣告傳播的新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教學研究和實踐。
(作者系: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劉林沙,朱潔.基於理工科背景的廣告學實踐教學改革[J].青年記者,2013(6).
[2] 劉樹洪.“廣告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5).
[3] 溫瓊娟.視頻廣告在營銷專業廣告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