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視覺傳播教育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等特征在信息的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等院校非廣告專業的視覺傳播教學體系的構建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廣告素養和使用視覺語言的創造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廣告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績評定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模式的探索。
關鍵詞: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績評定
廣告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關注與喜愛。對於未開設廣告專業,而僅僅開設廣告學課程的學校來講,要培養學生對廣告學的興趣,提高廣告素養,培養復合型人才,是非廣告專業廣告學教學改革的重點。多年來,筆者從《廣告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績評定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改革嘗試和探索,以期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廣告認知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
廣告學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一直以來存在著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的現象。隨著高等教育廣告學教學大綱提出加強技能操作的實踐性教學,如何在廣告學教學中實行有效的教學改革與教學思路的轉換,培養綜合性人才,成為思考的重點。
新疆財經大學從2006年開始對第一屆新聞專業開設《廣告學》課程,目的是擴展專業課程,使學生了解廣告媒體的歷史發展,掌握行銷、廣告、媒體與消費者的基本關系,充分理解媒體在廣告運作中的作用。掌握媒體計劃背景知識及媒體計劃作業,從而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2008年起又開始面向全校非新聞專業的學生開設全校性的《廣告學》選修課,之后又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以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學模式改革為核心,教學目標調整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廣告素養及能力,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發展能力。讓學生掌握廣告的基礎知識,了解廣告活動的基本流程,學會運用基於實証的廣告調查統計分析方法,初步掌握廣告策劃、廣告創意、廣告文案和廣告管理等技能,提高大學生的廣告認知能力、廣告接觸能力、廣告分析理解能力、廣告批判能力、廣告評估能力和廣告參與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革單純枯燥的理論教學,充分借助網絡的力量,發揮電子信息平台的巨大優勢,在教學改革中融入信息化的發展理念。
1.加強教材與互聯網資源的融合
由於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現實社會的發展變化,因此廣告學的教學內容不應是固化在紙質教材上,而應是以信息資源的狀態存在。筆者從一開始就注意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努力建立資料庫,大量收集中外廣告案例並進行整合,根據知識點進行設計,分專題、分模塊、分門別類進行歸納、整理,分有PPT、概念庫、原理庫、案例庫、廣告視頻庫、圖片庫、題庫等,保持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充實和完善,形成較為科學的教學體系。積極吸收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新知識、新信息和業界最新成果,將之與我國改革開放后廣告實踐相結合,並且將這些前沿的觀點和理論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
每學期,新疆財經大學都會從專業的廣告網站如中華廣告網、中國廣告和一些企業網站上和一些專業期刊和書籍中尋找並選取鮮活的廣告案例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播放大量優秀的國內外平面廣告作品和電視廣告片,形象直觀地傳授廣告理論。比如王老吉和加多寶的廣告之爭,天貓商城雙十一的廣告及營銷,這些利用互聯網獲取的最新案例都引起了學生更多的興趣和更深刻的理解。另外,開學第一堂課我都會為學生推薦幾本輔助教材、雜志和報紙,要求學生閱讀從而更好地來學習本課程。
2.增加實踐教學內容
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激勵引導學生的創作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廣告業務運作過程。提高學生創新實踐的興趣和能力,鼓勵學生開展廣告調查,並開展模擬或針對特定企業進行廣告方案的策劃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市場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每次結合所講內容,給學生推薦或播放一些經典廣告視頻。同時要求每一位學生給大家推薦一些廣告,並且從廣告的創意、表現手法和文案的創作等方面來簡單說明推薦理由。把評價、鑒賞當作平時作業,計入總評成績。從實行效果看,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同時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不少學生嘗試運用老師講解的廣告知識來介紹分析廣告。同學們所介紹的廣告大多是比較有水准和創意的廣告,這也糾正了以前認為學生比較欣賞通俗且爛俗片子的偏見。
組織學生成立多個小組,共同完成一些集體性作業,如共同制定完成廣告策劃書、撰寫廣告文案等,以開發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創造力,也為了理論聯系實際,讓同學們親自體驗廣告公司廣告運作中的某些程序和環節。
指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和品牌創意營銷大賽(如每年的聯想創意營銷大賽),將教學、實踐及參賽指導相結合,建設學生創新團隊,提升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將廣告創意賽事開拓為大學生接觸實踐、檢驗所學、施展創造和創新能力、組織運作能力的平台。通過參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達成跨專業同學的溝通、合作及共同進步[1]。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