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風”歌曲興盛的原因
“中國風”歌曲之所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中國風”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喜歡它,探究它是如何風靡起來的,就變得迫切而且必要了。在筆者的觀點中,“中國風”歌曲興盛的原因既有歌曲本身的獨特魅力,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具體闡釋:
1.歌曲本身的魅力。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帶給人愉悅的享受,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中國風”歌曲將古典文化與現代流行因素完美結合,讓聽者的靈魂游離於潑墨山水之間,聽倚門盼君顧的女子傾訴衷腸,為千古淒美的愛情扼腕嘆息,這樣唯美的意境是搖滾、網絡歌曲等無法比擬的。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就是[2]“中國風”歌曲的精品,這首歌取材於唐朝宮廷故事——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傳說,主歌部分採用敘事手法將故事的背景描述出來,副歌部分借鑒京劇的唱腔,給人以驚艷的感覺,歌詞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融入的京劇元素讓人們不禁想起梅蘭芳先生在《貴妃醉酒》中精彩絕倫的表演,人們仿佛透過歌聲看到了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絕世美人[1]。
2.外部環境的影響。“中國風”歌曲之所以能夠興盛起來,與支持它的外部因素也是密不可分。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對於文化建設也逐漸重視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風”歌曲具有中國傳統特色,能夠代表我國的文化特征,因此其傳播有利於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愛上中國。例如台灣知名組合SHE的《中國話》:“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體現出弘揚中國文化的美好願望。流行歌曲是一種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是電子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並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態……它們既代表了以大眾消費為中心的新的文化產業、文化工業產業的生產,又是現代社會創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2]”大眾媒介的普及帶來了信息傳遞的快速和廣泛,“中國風”歌曲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迅速傳播,產生重大影響,並誕生了一批熱衷“中國風”的歌迷,反過來,正因為“中國風”音樂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大眾媒介就會加大傳播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風”。
三、“中國風”歌曲傳播的意義
大眾傳播具有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傳承文化以及提供娛樂的功能,“中國風”歌曲經過大眾媒介的傳播,也被賦予了傳承古典文化,向大眾提供娛樂的社會功能。“中國風”歌曲數量眾多,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對於文化程度不同的人群,其影響程度也不一樣,尤其是對於青少年而言,是非辨別能力較弱,作品中的錯誤無法准確辨認,因此“中國風”歌曲的傳播有利也有弊。從積極的一面來講,“中國風”歌曲的傳播無疑激發了人們對古典文化的求知欲,例如關於古典人物的歌曲——周杰倫的《霍元甲》、林俊杰的《曹操》以及吳克羣的《老子說》等,都令這些歷史人物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引得聽眾去探知歌曲背后的故事﹔還有一些歌曲中融合了我國傳統表演技法,如陶喆的《蘇三說》中包含了一段京劇的唱法,周杰倫《皮影戲》的歌詞中介紹了皮影戲這一傳統表演,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將我國傳統表演以新的方式展現出來,尤其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鳴。
而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風”歌曲風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於創作者對於古典文化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導致歌詞中可能會存在謬誤。就拿方文山創作的《青花瓷》來講,著名收藏家、鑒定家馬未都認為這首歌的歌詞中存在兩處錯誤,一是“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青花瓷從未在瓶底書寫過漢隸﹔另一句“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馬未都的解釋是宋體落款隻出現於康雍乾時代,從未出現在青花瓷上。由此可見,即使是“中國風”歌曲的開山鼻祖都不能避免出現失誤。當一首“中國風”歌曲盛行的時候,必然會引來其他人跟風模仿,這些同類型的歌曲容易造成聽眾的審美疲勞,在傳播優秀的古代文化上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當周杰倫的《亂舞春秋》得到大家熱烈追捧的時候,胡彥斌的《紅顏》、林俊杰的《曹操》、TANK的《三國戀》等三國題材的歌曲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卻並沒有取得突破,反而使整個題材的歌曲質量下降了。
四、結 語
當搖滾、重金屬音樂充斥於樂壇的時候,“中國風”歌曲無疑是一種小清新的風格,它的出現又一次使我國傳統文化煥發生機,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而且,“中國風”歌曲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種新途徑,讓世界傾聽我們的聲音。也許“中國風”歌曲並不是主流音樂,但它以獨特的古典魅力在樂壇站穩了根基。大眾傳播的環境是“中國風”歌曲得以迅速發展的沃土,經過大眾媒介的傳播,“中國風”歌曲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同時,大眾媒介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導人們的審美向更高水平發展,同時肩負起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重任。
(作者系: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黃曉亮.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5bfba010003qk.html.
[2]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游戲[M].南京:接力出版社,2008.
[4] 王宇.大眾媒介導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
[5] 扈海鸝.大眾文化與人的現代性的整合[J].江蘇社會科學,1994(6).
[6] 張新標.“中國風”歌曲對古典文學的接受與新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8).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