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誤區:網絡民意和網絡民主
為了更好地理解網絡民意,我們有必要對微博微信時代的民意和民主加以區分。
誤區一:群言一致即是民意。正如前文所說,民意即是眾意,純粹為代表民眾的需要。但是,中國微博微信用戶的數量僅為眾多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且這一部分民眾的觀點因為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極易被煽動,因此,發表的意見更多為情緒的宣泄。公意的形成應該是各種觀點的相互碰撞,是各個群體的相互交流,最終產生的一致性意見。而現在互聯網上的輿論因為其人數與理性的局限性,首先不能被稱作是民意﹔由於理性缺失、私欲泛濫、缺少不同觀點的討論,微博微信民意就更不能被稱為公意。很多時候,並不能說群言一致就是民意就是民主了,相反,在公眾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理性思維遠遠不夠的情況下,這種群言一致反倒會對社會形成破壞性的力量,包括造成執政者的決策扭曲。
誤區二:網絡民主是獨立的民主,在未來會取代代議制民主,是未來中國民主的主要形式。實際上,網絡民主只是現實的一種投射,並不能改變民主的本質。網絡民主需要制度的保証與支持,不然,只是在原來的民主形式外披上了網絡的外衣,其本質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同時,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網絡民主與傳統的民主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補充。
誤區三:在網絡能夠暢所欲言就是民主。有種片面的觀點,認為網絡上的言論自由是絕對的,如果有關部門加以干預就不是民主。在任何一個社會中,言論自由都隻能是相對的。現在網絡上存在的不良現象是,當網友對當事人有不滿的情緒時,往往會演變成“人肉搜索”,甚至一些名人也會發動這樣的行為,將當事人的私人信息,如電話號碼、身份証號碼等等公布在網上。網友們拍手稱快,甚至在網絡下對當事人進行圍攻,一些偏激的網友甚至發信息恐嚇當事人。網友們以為這是在“行俠仗義”,但實際上,這已經變成了“多數人的暴力”。因此,微博微信和網絡並不是泄憤的垃圾場,用來發泄網民的氣憤和不滿,相反,言論自由應該建立在尊重別人的基礎上進行公開的、客觀的、理性的辯論。在任何時候,言論自由都不是絕對的。
誤區四:由於網絡上輿情的大量積聚,讓人誤以為人數眾多的觀點就是正確的。的確,少數服從多數是一切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但是,歷史經驗已經証明,在發現真理的過程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並且,在現今的網絡輿情中,網友所發表的大多是情緒化的語言,而非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因此,即使表面網絡上的輿情來勢洶涌,有關部門在對待網絡輿情時仍要遵循客觀、嚴謹的態度,基於理性來判斷,而不能迫於輿論的壓力而違背公正原則。
網絡民主的出現給現代社會的民眾帶來了參與民主的激情與力量,但是,隨著網絡民主的普及,人們對它的誤解也越來越深。本文僅從人們對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網絡民意與網絡民主的誤解入手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強調網絡民意不等同於民意,網絡民意更不等同於公意。同時,網絡民主應該作為對現實民主的一種推動力,使其成為傳統民主形式的批判力量,而不是破壞性的力量。
(作者系:許正林,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祝璇璇,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鄭燕.民意與公共性——“微博”中的公民話語權及其反思[J].文藝研究,2012(4).
[2] Mark Schmell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pinion:public credit and concept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age of Federalism.Journal of the Early Reublic,29(Spring)2009,36.
[3] Anthor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ocracy[M].New York: Harper,1957.
[4] Bernard Hennnessy.趙雅麗,張同瑩,曾慧琦譯.民意[M].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5] (美)普萊斯著.邵志擇譯.傳播概念Public Opinion[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6] Miles Godfrey.Twitter Fails as a Gauge.Courier Mail,The (Brisban -e),Mar 06,2013.
[7] (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8] (法)阿爾都塞著.何懷宏編.陳越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 呂元禮.關於民主內涵的逆向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8(8).
[10] 李良棟.“第三波”與21世紀中國民主[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