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斷更新的編輯指南
(一)新聞報道中的核心價值觀
1.確保消息的准確性比搶時效更重要
在新聞報道速度的較量中,各大媒體鼓足全力希望成為這場無硝煙戰爭的首發,新聞史上CNN、半島電視台、鳳凰頻道等媒體都曾因“首發”、“獨家”而成就一家之名。與此同時特別對於突發新聞來說,准確性成為最大的考驗,世界上不少媒體就曾經因為搶時效而鬧出笑話。對於BBC來說,時效性固然重要,但擺在時效性之前的是更為重要的准確性。早在2003年,BBC在回應競爭對手關於批評其慢速的報道中這樣說道:“我們不會為了追求實效而犧牲我們在准確性上的標准﹔同樣,我們也不會放棄追求最快和最准確的決心。這意味著,在突發新聞的報道上,我們有時有著更高的門檻,有比我們競爭對手更嚴格的核實程序”[5]。BBC的《編輯指南》中明確規定,BBC應該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成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應該獲取“第一手”的消息。對於“第一手”的消息,也要求記者編輯對所有相關採訪、資料進行真實和准確性的多方交叉核實(cross check)。
在上個月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NBC錯誤地報道了一個嫌疑犯被殺,並且另外兩個已經被警方控制的新聞。據howmanyshares.com統計,針對這個襲擊,BBC的live blog發布了超過17500個推特和6000個Facebook的帖子來進行信息更新和追蹤。
2.不偏不倚原則
BBC國際新聞部語言組總監利利亞納·蘭多爾曾經這樣強調過,包括她在內的BBC員工都相信,BBC之所以獲得英國和世界各地大約2.3億讀者、聽眾、觀眾以及用戶信任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BBC通過多年的努力顯示出它堅持也能夠做到比其它新聞媒體機構更加的客觀公正,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困難環境中,它依然能夠堅持做到在分析、闡述和提供新聞時經最大努力保持客觀公正性。BBC的名譽靠從低層員工到高級編輯等每個人的努力來維護,這也是為什麼BBC的員工不要公開表達自己個人政治觀點的最簡單理由。
為什麼BBC的“無傾向性”和“不偏不倚”原則這麼重要呢?我們已經解釋過BBC的經費來源主要是電視執照費。不像Channel 4和ITV等來源於商業廣告,BBC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機構,它的使命就是向公眾提供教育和娛樂,“無傾向性”是《皇家憲章》對BBC進行新聞報道時所規定的法律要求。然而,絕對的“無傾向性”可能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對此,BBC更加詳細的規定了一些准則,如:對新聞時政報道,BBC必須提供全面的、具有權威性的、中立的報道,要反映各種不同的意見。BBC的記者、主持人等代表BBC的形象與聲音,所以,對於新聞時事,他們雖能給予專業性的分析,但不應該發表個人意見,特別是對於一些爭議性的話題,不應該因他們的偏見而影響報道。但BBC又要保持自己的編輯的獨立和自由,並要在有充足理由的情況下對節目內容進行控制。BBC也能著重報道某個事件某個問題某種觀點,但在這樣的報道中,對於反對方的觀點不能歪曲,反對方保留進行回答的權利。另外,在引用其他機構的學者或記者的評論或報道時,也要注意他們的傾向性,並要向觀眾們說清楚資料的來源。
“無傾向性”是一個過程,它並不意味著凡事都站在中間。在當今的數碼時代,媒體藍圖更加復雜多變,輿論不再隻有簡單的左右是非相互對立,如何保持“無傾向性”面對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從信息源的獲取到信息渠道的拓展傳播,記者如何在速度與質量的較量中找到平衡點?
(二)社交媒體中身份管理
BBC對正式一線記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十八般武藝”都會。不僅要會使用各種新聞設備,還要對各類新聞的特點了然於心。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記者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在他們在平台上的任何言論和活動都有可能如蝴蝶效應一般被無限放大。BBC國際新聞部語言組總監利亞納·蘭多爾解釋過BBC記者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所需要注意的要求與規定,以下部分引自她在BBC新聞學院上傳的視頻中的一段講話[7]。
首先對於個人與專業身份的區別,她對記者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要求是“理智”兩個字。要清楚意識到作為BBC的記者,在登錄到公共的社交網站上時所承擔著的各種責任。這些網站的跟隨者,有些是受到限制的,有些沒有。在社交平台上,記者可以表達各種個人愛好,游泳讀書等都可以談,有什麼個人目標也可以分享,但絕對不允許表達自己對政治問題的意見。亞納強調了一條明確的分界線,一邊是記者的私人愛好,可以暢所欲言,而另一邊則關於記者的職業生活,它嚴格的受到作為BBC記者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的限制。
如何在將這些管理規則應用到突發新聞的報道中呢?亞納舉例了近年來阿拉伯世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埃及、突尼斯、利比亞等地的巨變,社交媒體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以供BBC記者獲得消息進而進行綜合分析。重要的一點在於,對於在社交平台上獲得的各種消息絕對不會被立即公布,要通過嚴格的匯總和分析系統來核實信息的真實性,之后才能相信有關信息並將其公布。特別是在那些封鎖信息的國家,社交媒體提供了在其他渠道封閉的情況下獲得新聞的重要來源。
到2013年,在內容生產方面,BBC確定了以大編輯部為核心的方針,整合與重組新聞信息的採集與發布﹔在傳播渠道方面,採取改革BBC官方網站,設計自己的搜索引擎,打造iPlayer內容同步平台等措施﹔技術層面,採取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滿足BBC員工工作調度等措施……在探索媒介融合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轉型和實踐方面,BBC一直走在前沿。根據Ofcom 2013年5月發布的報告,2012年英國公眾獲取國內外新聞信息的渠道72%來源於電視,8%來源於報紙,7%來源於廣播,隻有7%來源於網絡﹔觀眾最相信的能夠進行公正無偏見報道的媒體,BBC依然以57%的支持率成為公信力最高的媒體。2014年3月6日,BBC發布聲明,將於2015年關閉BBC3電視頻道,將BBC3頻道資源重新整合使之成為基於iPlayer平台的互聯網頻道。這一舉措不隻為了減少成本,更是在互聯網時代為吸引16歲至24歲的年輕受眾的應對措施。經過掙扎與涅槃,BBC在數字時代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進行媒介融合,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包容互動的大格局。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Niki Strange.Multiplatforming Public Service, The BBC’s “Bundled Project”,142-152.
[2] 王菊芳. BBC之道——BBC的價值觀與全球化戰略[M].北京:三聯書店,2013.
[3] James Bennett: Interfacing the Nation: Remediat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Digital Television Age,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2008.6.
[4] 李文.8000人的新聞8000人的新聞艦隊:BBC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轉型[J].媒介雜志,2014(8).
[5] The Variety.2003, Feb20 “Debra Johnson: BBC :Accuracy foremost”http://www.variety.com/articale/VR1117880889?redCatId+1237 accessed Mar 2015.
[6] 亞納·蘭多爾.《記者使用社交媒體的要求》BBC Academy, http://www.bbc.co.uk/academy/chinese-simp/standards/social-media.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