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道平台構建

朱可迪

2015年05月11日15:0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聞內容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聞報道的實踐過程中,怎樣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獨立運行的狀態,運用互聯網思維,從內容生產到終端接收與反饋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報道,維持和保護新聞的價值體系成為當今新聞傳播急需應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借鑒和對比英國BBC改革的成熟路徑,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構建多媒體平台,並基於多媒體平台進行新聞報道實踐,實現新聞報道的立體化傳播和對媒介市場的全方位佔領,保持媒體的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媒介融合﹔多媒體平台﹔BBC﹔新聞報道

一、“建設數字英國”

2012年剛剛走過90周年的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全球媒體市場中最重要的代表媒體之一,BBC於2006年確定了打造“數字英國”的戰略,開始走上數字化生存的探索之旅。然而就在BBC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的實施的同時,爭論也在不斷出現。一方面,為英國人民最引以自豪的國家媒體,人們相信它應該跟著時代的步伐,繼續做新興市場的領頭羊﹔另一方面,一些業界人士又提出了強烈的質疑,認為BBC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依靠政府的保障,自然而然的去“殖民”新興的媒體平台和市場。英國學者Jowell[1]將其中的矛盾概括為積極的增長與強權化的“殖民”之間的矛盾,即如何使用有限的資金在過度的商業競爭中持續的為公眾提供優良的信息服務?多媒體平台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傳統媒體向多媒體平台的擴張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實踐與操作層面的改變,如何利用多媒體平台培養更多更廣的收視群體?

對於一向以媒介公信力著稱的BBC來說,2012年的幾起突發新聞一下子將其自身置於輿論場中心,這個最老牌的廣播電視機構面臨了史上最嚴重的丑聞危機。BBC已故前主播吉米·薩維爾的性丑聞事件,以及BBC旗艦時事欄目《新聞之夜》(Newsnight)報道失實的影響,讓BBC一夜之間仿佛失去了英國公眾及全球媒體的信任。BBC的這場自身危機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正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首席記者王菊芳總結到[2],對於這場危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它暴露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廣播電視機構的BBC自身存在的管理問題,更凸顯了在新媒體環境下BBC的廣大員工因為變革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向外界顯示了雖然BBC犯了大錯,但BBC新聞的根基並沒有動搖。事實上,BBC世界新聞頻道主管安德魯·羅伊在接受王菊芳的採訪時坦誠到,在全球范圍內,BBC視CNN、半島電視台等為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人們認為CNN在突發新聞中的報道比BBC優秀,但羅伊強調“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們的突發性新聞要比CNN快”。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多媒體世界中,BBC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並進一步擴展起影響力的呢?

二、構建多媒體平台體系

(一)三大新聞平台為基石

作為多媒體融合改革中的翹楚,BBC也是經過了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的艱難選擇。BBC的高層一直強調如何在新的環境下突破傳統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2006年,BBC時任總裁馬克·湯普森提出了“馬提尼媒體”的概念,其核心意思是:在一個數字世界中,BBC要超越傳統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使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上網的設備來消費BBC的內容。與“馬提尼媒體”媒體概念相對應的,湯普森還提出了“360度”概念,強調BBC的人員無論在內容策劃還是在節目制作中,都要同時考慮廣播、電視和網站各個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設備和移動設備的需要。2010年,BBC在其出台未來戰略文件《質量優先》中,明確提出了“做更少的事情,但做的更好”(Doing few things better),並確定了優先發展的五大內容領域,其中具於首位的便是“向世界提供最好的新聞”。

為此,BBC一方面改革了傳統三大新聞平台:廣播、電視、網站的編輯體系,實現更優質有效的內部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在新媒體平台和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英國學者James Bennett[3]將“remediation”引入對BBC媒介融合實踐中,意指技術革新“重塑”媒介生態。在對BBC近年來的多媒體平台建設和媒介融合實踐中,他研究了BBC如何通過不同節目策略來重建傳統的公共服務體系,認為其成功之處在於利用互聯網平台來吸引更多的分散受眾,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在國內,通過《質詢時間》(Question Time)、《全景》(Panarama)和高端訪談節目《談話》、HARDtalk等旗艦新聞與時事欄目繼續佔領在英國國內的絕對優勢﹔國際范圍內,BBC世界新聞頻道強調“提問永不停止”(Never Stop Question)的口號,以突出其嚴肅的調查性新聞風格,並不斷根據媒介環境和受眾的觀點進行節目策劃,調整編排策略。該頻道互動性欄目《世界聽你說》(World Have Your Say)的內容和話題幾乎完全由受眾來主導。這種與受眾的互動方式,在BBC世界新聞頻道的報道中已極為常見。

BBC網站BBC Online開通於1994年,直到1997年12月才正式對外發布。因為BBC網站資金模式的不同,分為面向英國國內的網站和面向國際的網站。2011年1月,BBC出台了網站業務重組戰略,特別突出了對於新聞來說,BBC網站的重點是實時新聞報道,尤其是BBC國內外記者豐富的音頻及視頻報道。對於突發新聞報道,BBC在新聞網站的首頁特別設有這樣一個導航項:聽你說(Have Your Say),它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來鼓勵用戶的參與:你的參與,對我們的新聞非常重要。無論是突發性新聞,還是特寫性報道,你的參與,會讓它與眾不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受眾已經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逐漸變成制作者和散播者”,BBC 中文總監李文說[4]。受眾提供的內容已經越來越成為 BBC 新聞制作的重要一環。2005 年倫敦地鐵爆炸事件,BBC 收到了受眾提供的 1000 張圖片、4000 條短信、2 萬個郵件和 20 個錄像,對此他強調到:“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我們的確要依賴受眾。”

(二)向社交媒體突進

從BBC Online再到打造iPlayer內容同步平台,BBC news 移動客戶端,BBC在多方面嘗試打開用戶互動的渠道。在 BBC 的新聞報道中,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近年來,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中,BBC 的記者會通過@BBCBreaking的推特賬號來隨時更新消息,受眾也可以通過 BBC網站、各種社交媒體或者電話來參與直播。截止到2015年3月25日,@BBCBreaking 2014的推特賬號已經推送了超過239,000條突發新聞時事更新,吸引了超過142,000,000的粉絲關注。就在本周,BBC正式推出BBCTaster平台,他們將在數據新聞、自動化操作和協同生產上大施拳腳。

(三)建立超級編輯部門

2007年,BBC開始將電台、電視和網絡三大部門重新組合,在位於倫敦西部的電視中心大樓內創建了一個超級媒體編輯部,其中包括多媒體新聞編輯部(multimedia newsroom)和多媒體節目部。BBC全球新聞部負責人兼BBC國際電台台長彼特·霍洛克斯[2]強調到,BBC新聞團隊的搬遷及充足,不僅僅是辦公地點的搬遷,而且是BBC新聞資源的真正融合。

在新聞資源方面,過去,BBC所有的頻道和媒體平台常常各自為戰,造成大量的內部消耗與重復制作。編輯部重組之后,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例如,原BBC1台的幾檔王牌新聞播報節目《一點新聞》《六點新聞》及《十點新聞》和24小時新聞頻道共享一個制作班底,新聞素材能夠在當天不斷被循環利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制作效率。在團隊建設方面,打造了一支真正的“多媒體”“多語言”的報道隊伍。在BBC對“阿拉伯之春”的報道中,BBC國際電台阿拉伯語部的記者也開始頻繁出境在BBC世界新聞頻道中,並為BBC面向國內的新聞窗口做報道。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