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傳統媒體鞏固正能量制高點要術芻語

靳  勇

2015年05月12日10: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強勢沖擊的當下,隻有鞏固正能量制高點,才能為自身發展增添活力。而鞏固正能量制高點的“要術”,是下真功夫。通過對正反事例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要採編出正能量作品,平時必須深入觀察、用心思考,積累大量的思想、觀點﹔具體採編某個新聞作品時,更要舍得花時間、不怕吃苦,精雕細琢,不僅要費體力,而且要費腦力。同時,出好作品的要術,來自艱苦的採編實踐,而且隻有採編時下真功夫,這些要術才能有用武之地。不下功夫,表彰類作品也會冒出負能量﹔下了功夫,監督類稿件也能發出正能量。傳統媒體單位也要增加採編開支,制定相應有效的獎勵制度,拉大稿酬檔次。

關鍵詞:傳統媒體﹔正能量﹔要術

新聞作品的正能量,目前是我國傳統媒體的特長,也是傳統媒體採編人員專業水准的體現,更是傳統媒體生存的根基。這是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所決定的,無須置疑。然而正能量並非我國傳統媒體所獨有,一旦失去這一優勢,傳統媒體便無立錐之地。因此,我國傳統媒體要想在當今新媒體強勢沖擊下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進一步提高新聞作品的正能量,鞏固已佔領正能量制高點,在正能量上具有絕對優勢。傳統媒體進一步提高新聞作品正能量有何要術?筆者通過個人30年新聞採編工作經歷和觀察、思考,認為最靈驗的要術莫過靠真功夫。“靠真功夫”無人不曉,說起來亦簡單,但在復雜多樣的新聞工作中具體實踐起來,並非易事,特別近些年受社會浮躁風氣影響,許多新聞工作者對之有所忽視。就此問題,筆者在此談談個人粗淺的感悟。

一、為“爆發”做好積累

新聞事件有偶發性,但要採編出有正能量的優秀新聞作品卻不是偶然的。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要採寫、編輯、播發出有充分正能量的新聞作品,首個要術是自身要有真功夫,也就是有較高的素養、較強的本領、較深的造詣,或者叫基本功、功底。

當然,它包括的內容很多,除了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遵紀守法、文字功夫等等外,還要有新聞敏感性。

新聞敏感性雖然和天賦有一定關系,但具體到某個記者對某類新聞的敏感性,不是憑空而來的,必須有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對該方面社會現狀的宏觀了解,平時要深入觀察、用心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積累大量的思想、觀點。有了這樣的積累,一旦偶然事件出現,就會像導火索一樣,“爆發”出能量巨大的新聞。這就是為什麼從事某方面報道時間長的記者,容易在該方面寫出正能量高的優秀作品。當然,並不是所有從事某方面報道時間長的記者,都能在該方面寫出正能量高的優秀作品。因為,有的記者雖然負責某個口的報道時間長,但平時敷衍了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沒有這方面的積累,再好的新聞事件出現,對於他來說,就好像石頭砸在棉花包上,沒有聲響。

缺少真功夫的記者往往意識不到一些新聞事件蘊含的正能量有多麼巨大。很好的一件新聞事件,讓他輕描淡寫得平淡無奇,毫無正能量。他們反而經常把一些沒有意義的、甚至是一些人錯誤的做法,當作重大的、先進事跡進行宣揚。比如說,從事環保報道的記者要有環保意識,但這並非是一句籠統的空中樓閣式的口號,必須掌握有關具體知識和環保界動向。如今社會上,常有人從市場上購買野生動物放生。這種行為十年前就被環保界人士否定,認為其行為隻能促使不法分子更加瘋狂地捕捉傷害野生動物、破壞生態環境。但直到今年還有媒體將此作為保護生態行為而津津樂道地報道。2014年8月,有媒體報道一女子花6萬買下瀕危物種達氏鰉魚放生。文中引用該女子的話“就是為了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物”。有網友看到此報道后,立即表示“敬佩!”這種報道,很容易使受眾效仿,顯然成了“負能量”的報道。

同理,編輯缺乏相關理論知識,平時沒有對有關方面動態的宏觀把握,很可能把優秀的、有正能量的新聞稿件漏掉,或放在不醒目的位置,標題制作上也體現不出其潛力,使其正能量不能發揮出來。

二、下真功夫,既是要術來源地,又是要術用武之地

新聞工作者除了自身要有真功夫,具體到採編某個新聞作品時,更要舍得下真功夫,精雕細琢。眾所周知,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但是,有的人錯誤地認為隻要文章長了就是深度報道,於是堆積資料,重復別人的視角、內容和觀點。固然深度報道總體上相對較長,但長了不等於就是深度報道。深度報道特點是深,隻有探到別人尚未探到的深層次的“礦藏”,才能叫深。盡管人們說記者“不產生新聞,只是新聞的搬運工”,但是要“搬”好,不僅要費體力,而且要費腦力,偷懶和亂搬亂放都不是好的“搬運工”。

新聞事件有外在的表象和事件背后內在的真相,隻有挖掘出真相,才能產生正能量,才能有震撼力。如果圖省力,重時效不重實效,僅僅報道其表象,自然無法讓其內在的正能量迸發出來。要挖掘出正能量,就要下功夫,一是採訪時,要盡量多地採訪相關人員,與受訪人員盡可能深入交談,從不同側面了解情況,並大量查閱有關文字資料,包括單位或個人的總結、簡介及相關書籍等﹔二要深入思考,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和平時掌握的宏觀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它的正能量來,然后通過合適的文字突現出來。1981年1月初,葛洲壩大江截流時,新華社記者徐士杰、李永長一直在現場採訪,先后到大堤前沿和緊靠“龍口”的船上,從不同角度細心觀察。在通向“龍口”的大堤上,自卸卡車一輛緊接一輛向“龍口”拋石料。這種場面,無法用常見的“飛馳的卡車”類的語句來形容。他們通過和現場的其他人員交談,並反復斟酌,最終選用“鋼鐵傳送帶”來形容場面。《橫鎖長江之戰——葛洲壩截流紀實》一稿經新華總社播發后,被《人民日報》等24家省、市以上的報紙採用。讀者從這篇生動的報道中看到了中國建筑方面的能力和成就,因此而感到榮耀。

這種下真功夫採訪的職業精神,尤其對於剛剛入道的青年新聞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可以彌補自身功夫不硬的缺憾。常言道:臨陣磨槍不快也亮。然而,有的記者認為,這樣採訪,一篇稿件得用多長時間,一年才能寫幾篇稿件。有的想靠自己坐在家裡玩文字游戲達到妙筆生花﹔有的本來應該請專家出面做的評論,又懶得採訪專家,便自己站出來說三道四﹔有的不考慮自身基本功如何,只是圖快,認為隻要快了就是有水平。盡管“客裡空”的作風在我國新聞界早已臭名昭著,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總有人照做不誤。結果,其作品隻能是空洞無物,難免出現錯誤,不可能有沖擊力的正能量。

有的記者希望從成功記者那裡得到要術,但他希望得到的是不下功夫就能採寫出好稿件的“竅門”,其側重點在省力、避免吃苦。殊不知所有的要術來自艱苦的採寫實踐,同時隻有採寫時下真功夫,這些要術才能派上用場,否則再好的要術也只是擺設。對於新聞工作來說,要術不能做無米之炊,隻有下真功夫,才能得到“米”。作為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應該養成在不影響新聞作品時效性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多下真功夫的習慣。

下真功夫採訪不僅要舍得花時間、不怕吃苦,還要放下架子。有的記者擔心咨詢類的採訪,尤其是採訪專家,會被別人嘲笑無知,因此羞於向人請教,更怕被對方拒絕。實際上,從某種角度講,記者的採訪就是請教,請教不意味自己無知。被拒絕,也並非丟臉,此系採訪中常見現象,隻能看作一時的困難。克服困難完成採訪,是記者必備的素質。

前面提到女子買達氏鰉魚放生的報道,如果記者當時能咨詢一下環保界的資深人士,就能以正確的角度報道,避免在社會上引起不良反應。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