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老師的敬業精神
讓我尤為感嘆的是世新大學的師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教授,是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博士,他從台大法律系轉讀政治系時,系主任是連戰,問他為什麼要轉系,他回答說:“有了政治權力可以修改法律。”這位風流倜儻的教授為我們示范講授《大眾傳播學》,三個小時的課,板書寫滿黑板擦了又寫。他說:“板書,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逼著學生做課堂筆記﹔用PPT投影講課,學生不大肯做筆記,下課后問老師拷貝,回去后並不認真看。”大學畢業后,彭先生先后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任主筆。1971年10月聯合國驅逐台灣時,《中國時報》的社論就是他參與撰寫的。
新聞系主任劉新白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博士,溫文爾雅。他為我們講授《媒體營銷與管理》,講十分鐘就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三個小時的課放了12段視頻,備課的精心令人欽佩。他曾當過中央社的攝影記者、華視新聞部經理、廣電基金執行長。
為我們介紹世新大學辦學理念的陳清河教授是前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現任的常務副校長,喬治亞大學的博士,是華視基金的負責人……世新大學的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士,大部分還是畢業於世界名校的洋博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又都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而且繼續與業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反觀我們這裡的新聞教育界,當教授、副教授的都是博士了,但大都沒有做過一天新聞工作,教採訪的沒有當過記者,教編輯的沒有改過稿子上過夜班,教電視的不會扛攝像機更不會剪片子。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真是誤人子弟啊!而少數業界出身的教師又不是博士,這或許與我們今日新聞業的門檻還比較低有關。
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世新大學老師的敬業精神。廣電系主任謝旭洲老師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他年青時的志向是做一名著名的學者。博士學成后,他本可以去條件更好的公立大學,但因為一個承諾而來到世新大學執教。二十余年來,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他說:“科研好可以成就自己,而教學好可以成就一批人。”雖然是廣電系主任,仍然擔負大量學生事務,親赴台中、台南舉辦招新會。每年,他都組織廣電專業學生畢業設計作品的聯展,參照金馬獎的形式,租借西門町的電影院,一連五天展映50部學生影視作品。開幕式那天,請學生走星光大道。請家長、請影視界的名人和企業界人士前來觀賞,評出優秀的作品授予“小金人”,這既讓學生充滿了成就感,同時也是學校向企業推介學生的好機會。
世新大學以學生為本。對一年級新生有“守護神”計劃:從校長到系主任到每位老師都擔任新生的“守護神”,每位老師負責“守護”15至20位學生,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環境,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生活習慣,培養國際觀與人文關懷,處理好人際關系,規劃發展生涯。要求每位守護神老師每學期要與同學見面晤談六次,而且要有影像或文字記錄,學期末由學生對老師作評鑒。
世新人才輩出
世新大學從2006年起推動“小龍計劃”,選拔那些在專業領域有特長、肯鑽研的學生,組成“主播龍”、“文學龍”等21條“小龍”,聘請業界專家進行專業課訓練。 自2013年度起又規劃執行9項“打造杰出”計劃,推出杰出新聞人、杰出廣播人、杰出短片創作人、杰出攝影人、杰出辯士、杰出數字多媒體創作人、杰出數字創新創業人、杰出APP設計人、杰出青年領袖等方案。通過這些計劃,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成功地打造了很多優秀人才。
在世新大學的畢業生名單中有:高雄市長陳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賴幸媛,《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亞洲傳媒集團董事總經理石惠敏、《商業周刊》社長俞國定,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孫思照,作家林清玄、林海音、朱德庸,導演柯一正、藝人齊秦等。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女士(成舍我之女)自豪地說,台灣電台電視台的記者編輯、主持主播、剪輯制片乃至高層管理人員一半出自世新,如果世新的畢業生罷工,台灣的電台電視台就會開不了工。
(作者系: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匯報原黨委書記、高級編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