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述美好故事,傳遞正能量
這是泰州台轉換電視新聞敘事方式的又一嘗試。《新聞夜班車》發起了尋找“最美兒媳”活動,改變以往“採訪+解說”的模式,由採訪對象以第一人稱敘述。2014年5月下旬,《小范幫你忙》分上下兩篇播出《尋找50年前初戀》,這是泰州台和蘇州台聯手開展的採訪活動。通過講述媒體記者幫助70歲的老大爺陳宗衡尋找半個世紀前初戀情人的故事,弘揚人性的真善美。
節目以激烈的夫妻對白沖突開篇,設置懸念,將為什麼要尋找的疑問貫穿節目始終,吊足觀眾胃口。泰州台和蘇州台兩個欄目在這次尋人之旅中採用接力形式,從蘇州到連雲港再到泰州,記者以鮮明的紀實風格,真實記錄了他在尋找“初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從期待到彷徨到忐忑再到最終釋然。整篇報道採訪深入,抽絲剝繭,情感細膩真摯。謎底到最后才揭曉:“與其說是尋找50年前的初戀,還不如說是尋找一段被歷史遺棄的歲月。這次尋找與愛情無關,隻會讓陳宗衡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對於這樣一個敏感的題材,記者很好地把握了報道尺度,引導人們珍惜當下、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四、踐行群眾路線,以心感人
2014年以來,借助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契機,泰州台一方面舉辦了一系列服務受眾活動,進一步密切了與受眾的聯系﹔另一方面苦練內功,提升節目品質。有意識、有組織地引導新聞一線人員“走出去”,是泰州台推進文風轉變的重要舉措。“走出去”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走出去”,將採編播人員送往上級台輪訓,讓他們跟班實習,觀摩上級台同行如何走基層、改文風。2014年下半年,泰州台選派人員到央視挂職實習一年,又分批次派出採編播人員到江蘇衛視跟班學習。每批派出四人,為期兩周,體驗上級台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方法,收獲良多。台總編室組織開展“送劇下基層·你點我播”活動,20多位廣播電視主持人每月一次,分批到社區舉辦晚會,介紹將要播出的電視劇,請居民填寫問卷調查表,把選擇權交給受眾。各欄目也根據自身定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行活動。比如在母親節這一天,《小范幫你忙》欄目聯合市婦聯在留守流動和孤貧兒童中征集216個“微心願”,並在街頭舉行“你的微心願 我來幫實現”認領活動,現場有65個孩子的微心願被成功認領﹔“六一”兒童節前夕,又聯合相關學校開展“手拉手”義賣活動,籌集善款11838元。泰州台的方言類民生節目《直播生活》開展了“流動服務街”活動,深入社區,免費為居民服務,既讓百姓得到實惠,也讓採編播人員自身受到教育。2015年元旦當天,該欄目聯合泰州市救助管理站開展送流浪者回家的公益行動,網絡紅人“暴走哥”是第一位受助對象。記者歷時三天、跨過三省,輾轉近2000公裡,在為“暴走哥”找家的過程中,遭遇了迷路、風險和失望。值得慶幸的是,幾經輾轉,最終他們將離家二十年的“暴走哥”送到了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的老家。突然見到失蹤多年的兒子,兩位古稀老人——“暴走哥”的父母喜極而泣,感動了現場所有人。此事經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報道后,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二是在“走出去”的同時,泰州台還注重“請進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泰州台專門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座談,聽取他們對改進報道工作的意見。2014年記者節前夕,泰州台又舉辦開放日活動,來自社會各界的受眾代表240人、客戶代表60 人走進廣播電視台,參加媒體推介會,參觀節目編輯、錄制和播出的流程,並為獲得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和優秀經營人員的廣電職工頒獎。這讓受眾代表切實感受到了新聞一線工作人員的酸甜苦樂,從內心深處對這個行業有了認同。不少人走上主播台,親身體驗一把當新聞主播的滋味。他們表示,以前隻看到新聞採編播人員光鮮的一面,沒想到他們工作這麼艱辛。今后要本著真誠關心的態度,多向周圍的人宣傳他們、介紹他們,多提建設性的意見。
這些“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活動貌似與具體節目採編無關,但實際上卻對節目採編播人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他們在服務群眾、服務基層上體驗了生活三昧,體會到轉作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地探索改文風的路徑。
在舉辦系列服務活動的同時,泰州台還苦練內功,以制度建設力推“改文風”。2014年年初,台裡專門出台一號文件,為節目生產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指標。同時積極組織觀摩、研討等活動,提升了隊伍素質。這些舉措為泰州台“改文風”工作向深度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者系江蘇省泰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