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搭建優質載體改文風——以江蘇泰州廣播電視台為例

陸燕

2015年05月26日10:08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改文風”絕不僅僅指改變語言文字風格等顯在問題,它更意味著新聞理念的深化、報道內容的選擇、敘事方式的轉換等深層次的問題。2014年以來,江蘇泰州廣播電視台在電視新聞報道實踐中,著力打造優質載體,並結合媒體特點,把“改文風”貫穿於節目生產內外,滲透到採編播和制作各個環節。

一、深入現場,以“真”感人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電視新聞的魅力在現場。改文風,對電視新聞而言,就是要發揮現場感強的特點,原生態呈現百姓生活狀態,揭示事物發展的本質。這就意味著記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火熱的生活,才能做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如何鼓勵記者深入現場?實施媒體行動不失為一條好途徑。多年來,泰州台一直把開展大型新聞行動作為服務中心工作、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來實施,也為記者轉作風、改文風提供了制度化保障。2014年開展的新聞行動“走基層·邊緣百村行”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次跨年度的大型新聞行動中,記者被分批派到泰州三市四區與外市交界、接壤的邊緣鄉村,駐村蹲點採訪,以紀實的手法進行體驗式現場報道。這組報道以富有個性的村干部和村民作為報道主體,以鮮活生動的故事作為報道載體,不僅展現邊遠地區潛在的資源優勢、秀麗的鄉村風光、與眾不同的民俗特色和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變化,展現邊遠地區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而且也客觀反映制約邊遠鄉村發展的“瓶頸”。

由於全是真實記錄,畫面具有極強的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比如《水鄉探藕》這篇,記述的是記者與農民一起採藕的情景。記者在船上現場出鏡,並親自下河體驗採藕,在與農民一起勞作中進行現場交流,期間還穿插介紹了當地發展蓮藕種植來致富的做法,從而將這次體驗報道放在了“三農”工作的大背景下。真實的畫面、豐富的採訪將農民勞作的不易和收獲的喜悅充分表現出來。

這組帶有鮮活泥土氣息的系列報道在泰州台的主打時政新聞節目《泰州新聞》播出。一經推出,就得到受眾的認可,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時政新聞的節目內容、改進了節目質量,而且有效提升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

泰州台的幫忙服務類節目《小范幫你忙》也經常性開展媒體行動。比如,該欄目聯合市文明辦等八部門,開展了“尋找最美志願者”大型公益活動,最終評選出“十大最美志願者”,營造了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志願活動的濃厚氛圍。在為期一年的“尋找”中,欄目採編播人員也被志願者們身上真實而平凡的善舉深深感動,也積極參與其中,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標杆和敬業意識。

二、轉換敘事,以情感人

表達方式的轉換是轉文風的重要內容。泰州台辦新聞節目充分發揮電視媒體“聲畫兼備”的特長,致力於對敘事語態進行創造性轉換,通過辦鮮活、生動、感人的新聞節目,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泰州台轉換電視新聞敘事方式的努力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以走基層方式報道領導人活動。時政新聞欄目《泰州新聞》改變以往領導人活動的程式化報道方式,抓細節,抓感人瞬間,大量採用精彩的現場同期聲,增強了領導人形象的親和力和新聞的可看性。在解說方面也盡可能生動自然,通俗易懂,娓娓道來。

比如在《張雷與高港胡庄干部群眾面對面心貼心 聽真話求實效》這條新聞裡,記者跟蹤拍攝時任泰州市委書記張雷走進田間地頭,深入企業、鄉村開展調研的情景。張雷與基層干部群眾現場交流的場景是這篇新聞的最大亮點,報道中用了三段張雷與當地干部群眾對話的同期聲,用張雷的話詮釋了“如何發展高效農業”“為什麼要反‘四風’”等問題,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又如,新任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履新后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調研,《泰州新聞》都在當天的節目裡及時報道調研活動。解說清晰,且大量採用現場同期聲,體現了黨政負責人與基層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比如,《國慶長假首日 藍紹敏輕車從簡 聽民意問民生》就真實記錄了藍紹敏深入老小區、農貿市場等地,與基層群眾零距離交流的情景。而在《藍紹敏在泰興鄉鎮隨機走訪調研》中,藍紹敏蹲在墒溝裡親切地跟村民嘮家常、在車上和大家探討土地流轉問題、隨機下車走進院落與農民交流加工銀杏果和收成等細節都被抓拍到了,現場同期聲清晰流暢。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