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記者》>>2015·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國新聞評論之變

——以17家媒體評論人訪談為基礎的研究

陳敏

2015年05月26日14:53  來源:新聞記者  手機看新聞

【本文提要】 本文通過對國內17家媒體評論部的訪談,梳理出移動互聯時代中國新聞評論界發生的主要變化:1.發布平台方面,微博式微,微信崛起﹔2.人員上,評論員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傾斜﹔3.版面方面,部分媒體取消評論周刊,並加強獨家原創評論﹔4.評論環境方面,紙媒空間受限,自媒體言論勃興。

【關鍵詞】 新聞評論 媒體轉型 微信 微博 自媒體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我國網絡入口、網民的閱讀習慣等發生了重大改變,門戶網站也越來越成為了移動互聯時代的傳統媒體。微博上“意見領袖”即“大V”群體的活躍度明顯下降,並出現部分向微信公號遷移的現象。而隨著微信公眾賬號影響力的擴大,“自媒體人”正逐漸取代微博“大V”並被賦予新的民間輿論場話語權。①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內新聞評論界也發生了一些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包括評論布局從微博向微信及客戶端的延伸,評論員個人微信公眾號的開設,傳統媒體評論版面及評論隊伍的調整等。2015年1月~2月間,筆者通過電話、郵件、微信、QQ等方式,訪談了國內17家主要紙媒及網站評論部的負責人及評論員,②以梳理新聞評論生產發生的變化,把握新聞評論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平台:微博式微,微信崛起

移動互聯網逐漸形成了新的內容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微信公眾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個人或機構都可以利用這一平台,發表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內容,這讓微信在社交工具之外增加了媒體色彩。

1.傳統媒體評論部基本放棄微博賬號,轉戰微信公眾號

微博式微,微信崛起,是移動互聯網平台的一個重要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評論部在新媒體平台上的布局也發生了變化,不少媒體評論部放棄或是削弱了微博賬號的運營,而將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微信公眾號上。

微博方面:除了《北京青年報》《東方早報》《長江日報》《重慶日報》《海峽導報》《河南商報》《燕趙都市報》等7家從未專門開設過評論部微博賬號的媒體外,另有8家曾開設過微博的評論部,都在2014年前后停止更新。隻有2家媒體評論部仍堅持運作該部門的微博賬號,分別是“新京報評論”,至今已發布微博近1萬條,有近9萬粉絲,據了解,新京報評論部仍安排一個專職編輯負責微博賬號維護﹔另有“鳳凰網評論”,至今已發布微博近4000條,粉絲超過9萬。

微信方面,在接受訪談的媒體評論部中,有10家媒體開設了11種新聞評論類微信號,沒有開設微信公眾號的媒體有5家,分別是《東方早報》《長江日報》《重慶日報》《羊城晚報》《燕趙都市報》,主要原因都是人手不夠,其中《重慶日報》表示近期准備投入人力開始做。而《新快報》雖已開設微信公眾號,但久不更新、基本處於閑置狀態。此外,《華商報》早前開設過微信公眾號“劃傷評論”,但由於多種原因停止更新,直到2015年1月28日,《華商報》深度評論部的微信公眾號“深度評論”再度上線,主推獨家深度報道和評論作品。《海峽導報》則因為報社本身沒有評論部,只是在“知廈論壇”微信公眾號中推出該報評論。

從(表1) 中可以看出,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的媒體評論部大都安排專人予以維護,其中《北京青年報》專門成立了微信公眾號“團結湖參考”編輯部,有六七個人參與運營﹔《人民日報》2013年即組建了新媒體評論室,目前日常也有六七個人參與微信公眾號的維護。其他媒體則多是安排一兩個人維護。

至於微信公眾號的訂閱數,不少媒體視之為秘密,不便透露。這或許是因為微信公眾號的粉絲規模較小。

在微信公眾號的內容發布方面,多家受訪媒體都表示,即使都由紙媒評論部出品,微信公眾號評論與紙質版評論還是有差別的,需要為微信平台量身打造內容,突出原創,否則直接照搬紙質版評論的話,傳播效果會受影響。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