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與寫作》>>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體人的轉型方向和角色轉換

宋建武

2015年06月02日10:44  來源:新聞與寫作  手機看新聞

涉及媒體人才的素質問題,我大略經歷了四個階段。

首先是在大學階段,記得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劉志筠老師主授的新聞事業概論課上,劉老師結合自己的新聞工作從業經驗,有聲有色地演繹了作為一個黨的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各項基本素質和技能,劉老師講課的內容,沉澱在當年的教科書裡。

幾年以后,我成了“她”,在人大新聞學院的課堂上,繼續講授新聞事業概論﹔作為國內第一批從事新聞媒介管理領域教學與科研的教師,我自然忘不了順應當年媒體產業化發展的趨勢,提出新聞媒體對經營管理人才的需要問題。在當年人大新聞學院的《新聞事業管理教學大綱》裡,我寫到,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新聞系的學生能夠涉獵管理的—般原則和方法,能從管理這一角度考察一下新聞業與其它產業的區別,形成對新聞事業的多側面全方位認識,從而提高對新聞事業規律的把握能力,成為新聞工作的多面手。”

2005年我來到中國政法大學,在創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過程中,曾經系統研究和思考過各個不同學歷層次的新聞傳播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其成果集中反映在學院的本科教學體系裡,其核心是“法學基礎+新聞傳播學基礎+信息處理技術”,其中法學教學資源是政法大學優勢資源,也是對本科學生最具吸引力的資源,更是現代專業人才必需之素養﹔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素養是這個專業領域的基礎,而信息處理技術系列課程是我們這個課程體系的要點和亮點,它從原本的各相關課程的實驗環節脫胎出來,由三門必修課和一門選修課組成,課程內容就是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新聞傳播內容。這個系列課程在國內乃至國外都是一個創新,2011年,以此為基礎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項目,被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十大教學創新項目。

當前研究這一問題,則是為了對媒體融合的途徑、方式和結果作系統的評估,考察這一過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及原有專業人才的轉型。

從我個人接觸這一問題的經歷就可以看出,我國新聞媒體的功能和角色的不斷豐富,以及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影響新聞媒體專業人員素質要求的兩大因素。就其深層原因來看,新的社會傳播關系和格局的形成,也將改變新聞專業人員的專業理念。

一、未來新聞媒體的功能和角色變化對從業者素質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中新聞媒體的基本宗旨堅持不動搖。但其角色和功能仍然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媒體的產業化運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使媒體開始對市場產生興趣,乃至形成了經濟上的依賴,由此,媒體機構開始關注公眾對於公共事件的興趣和態度。在特定的階段裡,懂市場、會經營者成為媒體最需要的高級專業人才。在這個階段,媒體的社會角色和功能呈豐富和提升趨勢。

而就目前而言,隨著社會信息傳播途徑方式的變化,傳統新聞媒體機構的社會角色發生了幾乎是顛覆性的變化。在傳統的大眾傳播體系裡,媒體機構是新聞和其他各類信息的整合者。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在媒體的信息平台上聚合,之后通過專用網絡和渠道發布出去,並通過報紙、雜志、電視、收音機等專屬性終端呈現。因此,在傳統傳播體系中,媒體是所有信息的發布者,掌握著傳播話語權,以至於在傳統的新聞學中,“新聞”的操作性定義就是“大眾媒體報道的那些內容”。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和各種各樣的社會機構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這種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信息傳輸網絡進入傳播領域,在開放的網絡平台上交流和展示,最后由一些能夠聚集海量用戶的應用平台加以整合。這使得傳統媒體失去了原來的社會信息整合平台的地位,失去了信息整合功能,喪失了話語權和導向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①(見圖1)

傳統新聞媒體這種角色變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商業價值,從而被邊緣化,其既有的商業模式也受到極大沖擊,從可以預測的未來看,如果傳統媒體一直處於被整合的地位,那麼其原創內容就不能產生有效的商業模式。在商業意義上,傳統媒體如果不能建構自己的網絡海量用戶平台,其內容做得再好,無非就是給在擁有海量用戶的互聯網平台運營商添磚加瓦。阿裡巴巴的首席戰略官曾鳴引用過一個觀念,認為“未來沒有獨立的媒體,媒體都依附於一個商業社區,為這個社區完成傳播功能。”②我們的研究發現,傳統媒體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去聚合用戶資源,建立用戶平台,分析用戶需求,建立強大的數據庫銷售能力,最終可以實現多種商品的大規模銷售,即基於數據庫的媒體購物或媒體電子商務,這將是未來媒體的主要盈利模式。

這也就是說,傳統新聞媒體機構如果要在網絡空間獨立佔據一席之地,必然要向擁有海量用戶的生態級平台發展。未來的媒體平台將擁有多個用戶入口,提供多種產品和服務。這將要求媒體機構擁有更加豐富的人才結構,在一定意義上,這種需求也為媒體從業人員的轉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具體而言,僅就傳統的新聞信息服務業務而言,按照中央對媒體融合的要求,傳統媒體在傳統的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等公信力權威性建構之外,還要在服務上實現分眾化,加強個性化產品生產。這就要求媒體的內容生產者認真研究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准傳播。這首先要建構內容數據庫,依靠數據庫生產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和其他信息服務。如將媒體積累的報道、圖片等資源加以整合分析,用於生產市場專線信息和輿情服務等﹔這既需要大數據算法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支持,也需要專業人員的產品設計、推廣和一系列用戶服務。但遺憾的是,作為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我們還沒有看到傳統媒體在這方面做出切實努力。可以說,其中孕育的新聞從業者轉型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巨大。我們認為,在數據庫和相關分析軟件支持下,相當一部分資深的新聞從業者有可能、有條件向行業分析師轉型。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