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博物館中新媒體展示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2】

——以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特展為例

潘 登 劉宗元

2015年06月03日00:0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新媒體展示過程中,觀眾參與其中是文化傳遞、情感傳達的有效表現

觀眾是博物館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如何讓觀眾願意停留在博物館中,是博物館展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功能。而在新媒體展示中,互動裝置的運用不僅僅是指物質層面上的互動,還包括觀眾與展示在精神層面上的交流,即情感的互動。這就要求互動裝置必須能夠滿足觀眾有機會切身參與到展品的創作當中,了解到更多關於展品的信息和特點,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地實現創作者、展品、觀眾之間情感的交流互動。

互動裝置又稱交互裝置,是指融合多種媒體形式與觀眾實現雙向互動的計算機互動的展示裝置。互動裝置給觀眾提供一個場景,在場景中完成情感的交流。在“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中大量地運用了互動裝置,在第三部分“乾隆的春曉慶典”環節中,透過像素藝術(Pixel Art)重新繪制《漢宮春曉圖》而成的“乾隆的春曉慶典”動漫裝置,將原畫獨特的透視以像素藝術詮釋,且結合臉部偵測(Face Tracking)讓觀眾走入畫中,並通過拼接投影及大型顯示器等新媒體手法讓《漢宮春曉圖》變為當代的藝術風格。[5]在這個互動故事裡,觀眾穿上古裝跑進漫畫裡,與乾隆穿越時空,成為慶典中的一員。

觀眾參與到展示內容當中,一方面滿足了觀眾對於新媒體互動技術的好奇,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術吸引觀眾投入情感在展示過程當中。互動裝置的設計並不一定要強調技術的先進,更多的是要注重展示過程中展品與觀眾的互動關系,強調觀眾的參與性,這種參與的過程不僅僅是人的行為參與到展示中,更是雙方情感的交流,是人與物在情感層面的互動。在展示的過程中,觀眾也同時參與了創作的過程,感受到原創作者在設計展示過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因素,觀眾從中獲得的喜悅、滿足才是互動裝置所應該給予的展示效果,進而也提升了展示文化的全方位傳達的效果。

四、新媒體展示中情感傳達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展示作為一種高科技手段,對於展示展品來說都是起輔助性的作用,它不像真實文物那樣具有物質性,直接將文物本身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觀眾,讓人一目了然。新媒體展示更多的是通過以情感人來實現以理服人,從觀眾的情感入手,將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傳遞出去,提高觀眾的興趣,得到觀眾的共鳴。

(一)情感傳達引發興趣與關注,促進觀眾深入認知事物

情感促進人們對事物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直接影響到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對於認知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對信息的接收有選擇性,人往往願意首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目標或期待的目標。在博物館這一特定環境當中,觀眾對於展示的信息同樣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其中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情感內涵的設計往往更能使觀眾產生興趣,因此,在新媒體展示中,注重聲光電的刺激以及注重展品內涵的新媒體展示能夠更加有效地加深觀眾對展示信息的認知程度。

在“乾隆潮”特展的最后一部分空間裡,“人人都是乾隆”的巨幅攝影作品環繞四周,攝影邀請了台灣上百位知名以及有故事的人,透過一定貫穿的乾隆朝冠和每個人生命中最具意義的收藏品,以概念性的攝影展示,向觀眾傾訴著自己的收藏和生命的故事:“無論沿途景致(如何)千萬變,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這部分展示在形式上看似已脫離了對文物的新媒體展示,但從內在的意義上來說,對於“乾隆”,對於文物,對於展品與創作者、觀眾的情感聯系都提高到了新的層次,那就是博物館展示的理念由以物為中心慢慢向以人為中心轉變。

(二)情感交流產生人與物的互動,促進展品文化信息高效傳達

新媒體展示更加強調觀眾的參與性,而這種參與不僅僅指觀眾的行為動作參與到展示活動中,還包括人與物在精神上的互動,即雙方情感的交流。當觀眾在行為上參與展示活動時,很自然會產生好奇、興奮、快樂等情感,而這些情感會加強信息互動的效果。如此次“乾隆潮”特展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情感因素融入信息傳達中,從情感的角度對新媒體展示這種新型的展示形式進行了充分考慮,充分調動了觀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高了整個特展中整體展品全方位信息傳達的效果。

情感傳達在新媒體展示中起著使展品具有靈魂的作用,而且情感可以使得展示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得以升華,能夠提高外在的美感和內在的品質。情感傳達還在整個參觀了解過程中起著橋梁和樞紐的作用,觀眾在認識展品或者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沒有積極地配合體驗展品情感,就很難產生共鳴,也就無法真正地理解展品的意義和價值。

(三)情感傳達體現博物館展示方式的轉變,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

現代博物館在展示方式上變得多樣化,在傳統展示方式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新媒體展示。同時因新媒體的個性化和互動性,新媒體展示更重要地表現在充分重視觀眾在精神與感情上的需要,時刻考慮為觀眾營造一個適宜的展示氛圍,並且充分關注觀眾參觀過程中實際接受與認知的能力,尊重他們的感受,重視傳達媒介的情感特征(如幽默詼諧),盡力擺脫博物館展品孤芳自賞,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讓觀眾與展品之間能產生互動交流,引發觀眾的興趣與積極性,真正地認識展品、認識博物館。

參考文獻:

[1]文化部文物局教育處,南開大學歷史系,編.博物館學參考資料(下冊)[M].文化部文物局教育處、南開大學歷史系,1988:377.

[2]齊湘輝,陳鍵興.乾隆很“潮”——近觀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EB/OL].新華網,2013-10-08.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10/08/c_117623779.htm.

[3]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展示說明[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4]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時光洞[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5]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乾隆的春曉慶典[EB/OL].http://theme.npm.edu.tw/exh102/qianlongchao/.

(作者系:潘登,陝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設計學碩士生﹔劉宗元,陝西科技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媒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