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博物館中新媒體展示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

——以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特展為例

潘 登 劉宗元

2015年06月03日00:0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通過新媒體展示在博物館中應用的實例,從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以及博物館的情感傳達入手,著重分析新媒體展示中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的關系,提出博物館中展示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表現特征,進一步揭示情感傳達在新媒體展示中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其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展示﹔文化傳播﹔情感傳達

文化傳播對於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博物館社會效益的發揮,主要是通過文化傳播途徑來達到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QM)在哥本哈根擬定的會章中指出:“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証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1]

作為博物館的一種類型,歷史類博物館更是擔負著傳播地域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責。對於一個成功的歷史類博物館而言,除了繽紛多樣的文物展示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其他展示形式更有效地傳播文物所帶來的文化信息。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於新媒體的運用已經逐步延伸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新媒體技術與新媒體展示手段迅速地闖入博物館展示的大門,它以更為新穎、更為全面、更加直觀、更加有效的傳達方式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熟知並且得到了觀眾的欣然接受。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間,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讓觀眾化身乾隆,展開奇幻旅程。[2]這次特展借由新媒體技術,展示了清高宗乾隆皇帝收藏的文物,將文物變得很“新”,並對乾隆的藝術品位進行了全面詮釋與再創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麼,博物館的文化如何得以有效地傳播,博物館中的新媒體展示方式為什麼會吸引創作者和觀眾的注意力,“乾隆潮”特展如何讓觀眾感受到“人人都可以是乾隆”這一理念?本文以台北故宮博物院“乾隆潮”特展為實例來分析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

一、博物館的文化傳播

博物館作為一個保存文化、展示文化、傳遞文化的場所,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區文化的展現,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堡壘。它對於文化的體現是立體的,特別是歷史類博物館,其通過收集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向廣大參觀者傳遞歷史和科學的文化知識,這不僅僅是對文物表面的展示和學習,更多的是傳遞文物內在所包含的文化及情感。如在“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中,以乾隆時期的文化為載體,將文物作為藝術創作的文本,創作者通過新媒體的展示手段將文物與藝術相結合,詮釋了現代社會對乾隆時期文物的全新認識。

長期以來,博物館借助文物、文字、圖片等多種傳統媒介,運用陳列展示這種特殊的綜合性傳播方式,與參觀者進行文化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如今,博物館更是運用新媒體技術與新媒體展示手段,將各種媒體結合在一起,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從而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得以更有效地體現。因此,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使得博物館的存在具有重大意義。

二、博物館中的情感傳達

情感傳達的概念十分寬泛,幾乎人的所有情感對外的交流都可稱之為情感傳達。一般來說,情感主要以表情、動作、語言、文字、符號、聲音等多種媒介傳達。博物館中的情感傳達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在博物館中,情感傳達的媒介與一般的情感傳達方式是不同的。

在博物館展示中,運用情感的力量可以深入地挖掘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內部潛藏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信息,讓人們重新重視﹔同時可以將相對枯燥、難懂的主題呈現出平易近人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對博物館、對相關的展示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被打動、形成深刻記憶、得以充分理解,讓觀眾對展示對象的理解從表象深入到其情感與精神的本質部分,促進展品與觀眾之間情感的交流。總之,由於情感本身是不可度量的,而對情感的定義界定模糊,在博物館展示中,情感傳達的本質就是為展示信息傳達的質量與效果服務。

三、新媒體展示中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相輔相成

與傳統的博物館展示相比,新媒體展示的優勢在於豐富了枯燥、簡單的文物陳列和文字介紹,如在“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中,將文物作為藝術創作的文本,通過新媒體的展示手段將文物與藝術相結合,詮釋了現代社會對乾隆時期文物的全新認識。歷史上的乾隆皇帝所收藏的藝術作品(即現有文物)貫穿當時的古今,橫跨東西,“乾隆潮”特展就是將歷史、展示虛構的“平行時空”,以及觀眾所身處的現代這三者聯系在一起,搭建起互通的橋梁。[3]在這中間,新媒體作為展示創作的手段,是載體而非創作的主體,因此新媒體的展示屬於將原有文物作為文本,在創作者解讀文物的美學和背景后進行的重新演繹與創作,是二度創作而來,載體可以千變萬化,但回歸到媒介的本質,便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進行溝通的介質,承載著情感的傳達。

(一)新媒體展示的創作中的文化傳遞與情感傳達

新媒體展示相對於原有文物展示屬於創作者的二度創作,當創作者開始創作一個新媒體展示的展品時,他已經接受了文物所傳遞出來的文化信息,在此基礎上,創作者根據自己對文物主題特有的情感理解結合自己的閱歷加以設計創作。例如,“乾隆潮”特展的第一個部分,以《皇清職貢圖》和乾隆肖像構成的“時空洞”,這是特展的入口長廊,叫“時光廊道”,觀眾從這個三維空間通過聲光電的刺激,開啟對文物和歷史背景的想象。創作者打破了固有的呆板的畫作形式,運用新媒體互動裝置將《皇清職貢圖》中12個不同地區的人物獨立出來,當觀眾經過廊道時,光影中的人物以身份平行對等的口語和觀眾打招呼,就像是古畫中的人物就在觀眾身邊,讓觀眾身臨其境,使展品傳達出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創作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同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媒體展示的展品不僅僅是對真實陳列文物的反映,更是包含著深遠文化和深刻情感的載體。人的認知與其產生的情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觀眾在面對一個新媒體展示時,會對展示的文化信息做出第一眼的選擇,從最初的好奇心到駐足欣賞時會產生許多心理反應,這就是情感傳達的先決條件。

在“時空廊道”的端景有一面“時光鏡”,其取材於乾隆肖像,描繪乾隆皇帝庄重威嚴且具王者之尊的儀態[4],但存在於鏡子裡的3D動畫畫像卻多了幾分輕鬆愜意與風趣幽默,當你拿起相機時,鏡子裡的“乾隆”會做出鬼臉甚至伸出兩根手指擺出“V”的造型配合你的拍攝,仿佛在帝王風范之外更增加了人本性裡的玩味。這裡要強調的是,博物館中展示的方式與情感並不是分隔開的,隻有展示方式與它們所要傳達的情感結合在一起時,展示所要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深入地被接受。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