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透視微信圈子空間中的公眾意見生態環境【2】

梁麗君

2015年07月01日13:26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二、微信建構的社區化群聚的社會心理

一種新的媒介工具或平台的出現總會迅速地培養出大批用戶,用戶數量的增加逐漸形成某種群聚效應,發展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群聚圖景背后所呈現的就是一種社區化群聚的社會心理。受群聚心理的影響,用戶產生對社交空間相對集中的需求,促使對微信這一半封閉形態的媒介工具的使用﹔其用戶間的互動及用戶對同儕群體的號召,使用戶逐漸產生對個體身份的認同和群體身份的認知,發展和擴散了微信的社交形態,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群聚意識的社會心理基礎。

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談及的“熟人社會”認同是基於地緣連結的一種情感共同體。而當前社會中背井離鄉的出走和村落的“空心化”使得地緣維系的“熟人社會”更大程度上轉向心理回歸的熟人再聯接。以微信為代表的基於“強關系鏈接網”實現了與現實的融合,對熟人關系的維系表達的是一種情感型信任。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是基於情感而建立的,因為情感的感性特征決定了它無法推廣到間接交往甚至疏於交往的人們之間。在今天,地緣連結的信任機制難以為繼,現代性的信任機制表現為熟人社會中的每個成員的分享和共情,人們在熟人社會中尋求人際的安全交往和高效,降低了對人際信任機制的濫用可能性,“決定信任的關鍵變量是能否獲得有關對方動機和能力的充分信息”。

微信上的“熟人社區”正是基於群聚心理上的互相依靠、互相取暖,保証用戶更快地建構個體身份,並實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社群融入,這種群聚心理的存續是以人情、關系、信任、交往的同質性和在當下社會中“心理團抱”的互相安慰、傾訴的共同體。

三、微信輿論的生態環境

正是由於微信所建構的關系空間,增強了社會粘性和用戶的依賴性,強關系的關聯度構筑了用戶聯接和共同的橋梁,每個用戶作為關系節點,多點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各自的話語圈和討論群,而熟人關系圈天然的心靈向心力和凝聚力又加強了群聚空間的粘度,點對點的私密交往半封閉空間排除了圍觀的尷尬和難言之隱,使得交流更加深入。

公眾意見需要社會“排氣閥”進行排遣和表達,隨著微博意見表達的言論管制加強,人們從微博獲取社會信息的同時,把公眾意見從圍觀平台轉向私密分享,微信獨特的私密空間、熟人圈子為公眾意見的下沉找到了落腳點。於是更多的社會情緒隱匿在微信的互動之中,看似波瀾不驚的網絡輿情態勢其實潛流暗涌,社會轉型期各種利益共同體面臨心態轉換、思路轉變、情緒轉化的各種問題,下沉到微信的公眾意見失去了天然的信息流動性,也就使得公眾情緒無法在各方意見的參與中得到“稀釋”和“排解”,反而在天然的熟人聯盟中得以積聚和擴散,使得公眾意見“下沉”,削弱了輿論引導的透明度和真實性,同時由於無法得到意見領袖“上升風力”的及時化解,也使得隱性輿論異化。這種現象的產生從微信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由於微信其自身特點決定的。

(一)微信“私人圈子”對微博“公眾平台”的用戶分流

微博公眾意見表達所依賴的正是其低門檻、可圍觀的“公眾平台”,但隨著微博言論管制的加強,在打擊網絡謠言的同時,也使得微博用戶失去了言為心聲的開放性,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較2012年底減少2783萬,下降9%。網民中微博使用率為45.5%,較上年底降低了9.2個百分點,微博用戶活躍度下降。用戶分流自覺進入私密性、封閉性的微信圈子,來實現意見表達的“不吐不快”的私密共享。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