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作為即時通訊軟件,構建了人際傳播關系空間,通過強關系主導聯接形成傳播格局,同時基於對用戶社區化群聚心理的探究,在外在空間和內在心理合力下所形成的公眾意見表達的生態環境態勢中,更多的公眾意見難以形成“一呼百應”的輿論導向氣候,同時,由於社會信息的流動性障礙,公眾意見的積聚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擴散。需要通過微信的功能開發和其他媒介的助力,以及監管政策的合力,致力於微信公眾意見的疏導。
關鍵詞:微信﹔關系空間﹔群聚社會心理﹔公眾意見
2011年1月21日,基於iPhone用戶的“微信”試水,時至2013年8月,微信國內注冊用戶遠超過4億,海外版注冊用戶也突破1億,正式成為我國乃至亞洲地區用戶群最龐大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
伴隨著“打擊網絡謠言”之風,微博用戶雖然仍然佔據著用戶關系資源的量化高地,但其活躍度卻大不如從前,更多的社情民意下沉到微信的“熟人圈子”,通過強關系聯接增強了用戶之間的粘度和依賴度,也使得微信圈子成為公眾意見的滋生地。但也正是因為微信圈子本身的虛擬社區和現實交往的重疊,使得其具有了私密性和封閉性,所以更多的公眾意見難以形成“一呼百應”的輿論導向氣候。
一、微信對人際傳播關系空間的構建
微信建構了新的傳播空間,以多點互動的方式實現一對一的人際傳播,一對多的公眾賬號傳播,甚至是微信群內的圈子傳播。實現了人際關系從現實關系到虛擬關系的移植,也實現了O2O(線上到線下)的自由出入,這種基於熟人關系所建立的關系空間,以強關系主導的人際交往,更加增加了用戶之間的“粘性”和關系空間的“濕度”。
(一)虛擬關系與現實關系的交疊
斯通(A.R.Stone)是最早將網絡空間視為一種關系空間的,他指出,五花八門的電子網絡正在形成一種人際互動的模式,是一種新的關系空間形式。我們不妨稱之為“虛擬”空間——一種由共識形成的想像中的交往處所。① 這種虛擬關系正是基於超越物理空間所營造的關系空間形成的,其本身所具備的擬態環境正是現實空間的延伸和置換。
微信所構建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交疊和融合,使得用戶能自由出入兩個空間領域,微信通過從通訊錄、QQ好友等現實關系導入,將用戶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移植嫁接到虛擬空間中,形成新空間中的舊聯系。同時將現實關系的舊空間置換和復制到擬態的虛擬關系中,這兩種關系嵌入微信圈子,共同形成微信人際傳播的“差序格局”。
在這個二元交疊的關系空間當中,微信用戶並非完全脫離現實狀態在進行某種狂歡或者放肆,而是對現實生活舞台所局限的那些感受和行為找到一個新的關系空間場域進行釋放。
(二)強關系主導的關系空間
強弱關系理論源自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他認為,在傳統社會,人們依賴自己熟悉的人進行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關系”( Strong Ties )現象﹔同時,那些看似邊緣、陌生的關系也能提供某種社會認知,稱之為“弱關系”(Weak Ties)。②
微博所依靠的是無需對稱性交往付出的弱關系,突破了交往半徑、出行半徑的束縛,也突破了熟人驗証、交情聯接的人際圈子,用戶彼此間更多的是陌生化的“泛泛之交”,而形成關系空間的是依賴意見領袖所形成的向心關系空間和社會認同共同體。而微信基於從通訊錄導入現實關系的功能,主導性的是強關系。微信用戶很大比例傾向於使用真實信息,正是基於其微信關系空間的建構是基於熟人現實關系的導入,即強關系的植入。
微信最初的人際交流對象是來自基於手機通訊錄、QQ好友等為代表的熟人強關系人際社交圈。這樣的人際關系便有了先天的優勢,直接嫁接已經相對穩定的關系空間,再運用微信所獨有的實時交流和圖文音視頻並茂的特征進行人際關系的鞏固和維護,實現一種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強關系空間的構建。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