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我們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延安時期為組織群眾、展開抗戰而創立的新聞工作群眾路線指導中國新聞實踐也走過了70多年。延安時期形成的生動體現我黨群眾路線的群眾辦報思想,成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在深化改革、推進開放的今天,在新的社會媒體語境下,充分認識我黨延安時期新聞工作群眾路線的現實價值,始終不渝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改進文風,堅持為群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延安時期﹔新聞工作﹔群眾路線﹔再認識
2015年,我們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我黨創立“群眾辦報”思想並指導我國新聞實踐也走過了70多年。任何理論的形成並得到社會普遍認同,都是社會實踐推動的結果,“群眾辦報”思想的形成,也是出於當時廣泛發動群眾、壯大革命隊伍、全面抗擊日寇的需要。“群眾辦報”的群眾路線指引我國新聞實踐70多年,在十八大后得到進一步加強。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當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保障十八大會議精神的全面落實。﹝1﹞全國新聞界應聲而動,在已經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走轉改”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基礎上,深入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取得了積極效果。
一、“群眾辦報”思想的形成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辦報刊的指導思想,對新聞傳播理論進行了有力的發展,對自身的新聞傳播思想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提高了對新聞事業作用的認識,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主張和方針,為黨的新聞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
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正是在這一正確思想的指導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路線創造性地引入到新聞傳播事業和新聞傳播活動中來,為革命年代新聞傳播工作找到了正確方向。群眾路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樹立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立場、觀點,二是要採取正確的方法領導人民群眾。核心是一切來自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要求直接影響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1942年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解放日報》的改版時指出,《解放日報》要反映群眾的活動,充實下層消息,並為《解放日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1944年12月20日,毛澤東在給《抗戰日報》的指示中指出:“給晉綏邊區人民辦報,應根據當地人民的需要(聯系群眾,為群眾服務),否則便是脫離群眾,失掉了地方性的指導意義。”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在接見《晉綏日報》編輯人員時,全面闡明了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關系,指出黨的報紙也要依靠大家來辦,依靠全體人民來辦,依靠全黨來辦,而不能隻依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
貫徹“群眾辦報”的指導思想使得人民群眾成為辦報的主體之一。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這一點: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從群眾的需要和喜好入手,加強對群眾意見的反饋,及時調整辦報的內容和形式,這在當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雖然社會語境發生了變化,我們早已從戰爭狀態進入到了和平建設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但是這種“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辦報思想,仍然有其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多樣,獲取信息的渠道更趨多元,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人們可以實時地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互聯網、手機等移動智能互聯終端的普及,大大突破了人們對信息接觸的時空限制。不過,雖然傳遞信息的介質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的黨報發展到了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移動終端等多種媒體形態,但從現實的運作來看,哪家媒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從群眾的需求出發,提供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並積極吸納群眾參與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與他們進行良好的互動,哪家媒體就能夠發展得更快更好,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就能不斷提升。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越是在信息碎片化、信息魚龍混雜的當下,越是在傳統權威媒體受到沖擊和質疑的新媒體時代,越是要突出群眾在媒體中的主體地位,及時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的多方面需求。
二、堅持“群眾辦報”方針需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群眾辦報”口號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創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創造性地提出“群眾辦報”的辦報方針,用於指導黨的新聞傳播實踐,大大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具有鮮明無產階級特色的新聞傳播思想的成熟和發展,構建起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傳播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一直影響著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當下,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世界日趨一體化,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新聞傳播已經直接或間接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幾乎全部領域。面對種種機遇和挑戰,黨的新聞傳播事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成為黨和群眾緊密聯系的重要紐帶和途徑。隨著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傳播事業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沖擊。新聞媒體傳播需要與時俱進,新聞傳播理論需要聯系實際進行創新,要通過自己的新聞報道,形象而清晰地告訴群眾前進的道路,指出前進的方向,用道理說服群眾。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對於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實力,特別是構建國家軟實力,都是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需要適應信息傳播模式的轉變。信息傳播已不是簡單“你傳播我接收”的模式,人們有著主動參與信息傳播的意願和技術條件,在“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是一個廣播台”的背景下,必然需要我們進一步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對密切聯系群眾的途徑與方式方法進行探索和創新。坐等群眾來信或者熱線來電,然后進行反饋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群眾主動表達意願的需求。因此,媒體應主動地了解群眾的需求變化,建立動態化、常態化的溝通模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微博、微信、網絡發言的關注上來,通過分析、判斷,實時地了解群眾的需求。特別是在突發性事件中,對於群眾信息需求的關注和滿足,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黨的新聞傳播媒體在輿論中的引領地位。
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要牢牢把握將黨的方針政策有效地傳播到群眾中去這個關鍵。黨和政府大政方針政策的提出往往有著長遠的戰略考慮,通常又同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現實利益有著直接的關系。好的政策需要群眾的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地發揮應有的效應,這就需要媒體將這些具有抽象性的政策方針進行形象化的宣傳報道,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信息環境。中國夢的踐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而每個人自己的理想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通過結合群眾日常生活,從平凡人、平凡事入手,將什麼是中國夢,如何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如何將個人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結合起來,充分地說清楚。
三、堅持實事求是,需要大力改進文風貼近群眾
新聞傳播是一種符號的再現,即通過對信息進行符號的編碼,形成文本或音頻、視頻作品,告知受眾世界變動的信息,從而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來應對各種變動。要想最大限度地實現傳播的有效性,將信息傳播轉變為人們的實際行動,或者轉化為他們的思想精神動力,就需要在文本、視音頻符號的制作上下真功夫,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不同媒體的符號制作通常表現為傳播的文風。傳播的文風與群眾文化信息的接收水平密切相關。延安時期,毛澤東為了解決文風問題,曾經作過《改造我們的學習》的演講,要求全黨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系統周密的調查和研究,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要求全黨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毛澤東同志嚴厲批評一些同志僅憑主觀想象,憑一時的熱情,憑死的書本辦事,隻會甲乙丙丁地羅列現象,隻會寫夸夸其談的濫調文章,沒有科學的態度,沒有群眾的根基,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是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他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指出這種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是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度,進而強調新聞媒體要不斷改進文風,“要讓識字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聽得懂”。1942年《解放日報》的改版,是改進新聞報道文風的重要體現,“文風朴實”“貼近群眾”成為當時評價報紙優劣的標准之一,這對以后中國的新聞報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下,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更需要新聞傳播在文風上下功夫,不僅要廣泛覆蓋、淺顯易懂,而且要准確傳遞、專業報道,即在淺顯易懂廣泛報道的基礎上,要提升文字表達的准確性、生動性和專業性。特別是在新媒體語境下,火星文、新詞匯層出不窮,同樣的詞語,含義卻發生了變化。而黨的傳統媒體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權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和接受。“給力”“點贊”“正能量”等詞語的流行,體現了《人民日報》等黨報新聞傳播媒體的巨大影響力。但是在一些媒體中,也存在著一味地生造詞匯,迎合低級趣味﹔或是濫用調侃腔調戲說嚴肅事件,希望以此來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或肆意夸張放大丑惡現象,降低媒體審美標准的現象,導致了部分媒體遠離群眾的實際需要,喪失了一個媒體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因此,堅持實事求是,糾正新聞媒體的不良文風,改正嘩眾取寵、肆意煽情的惡俗做法,是當下新聞傳播環境得以淨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聞報道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展示世界的變化。在文本符號的制作過程中,要及時關注人們的言說交流語境的變化,尤其是網絡語言對日常話語的影響,分享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及娛樂新聞信息,始終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廣大群眾,使黨的新聞傳播內容與方式方法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樹立起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文風,契合時代的脈搏,堅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注重群眾的現實需求。要將富有深刻內涵的風格與內容結合起來,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想要吸引群眾,重要的不僅僅在於所要報道的內容,還在於報道的方式。將簡單的問題描述得錯綜復雜甚至故弄玄虛,是目前新聞報道中時有發生的一種不良文風﹔將原本重要的問題掐頭去尾片斷呈現,尤其是隻截取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加以演繹,或者干脆做個標題黨,而忽略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及其有機聯系,更是目前媒體的一種不良文風。這都不利於真正滿足群眾對於新聞信息的需求。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