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體融合在互聯網時代的公共空間延伸【3】

盧毅剛

2015年07月14日14:1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從媒介空間向公共空間的轉置

哈貝馬斯認為,公共空間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能使任何議題的聲音都得以發出,在真誠、尊重、包容的交流環境裡,公民可以自由地對權力進行監視,實現公共主權。根據哈貝馬斯的定義可知,公共空間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人們聚集在一起自由討論社會性的問題,並且將討論后的結果來影響政治行動[2]。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想要構建公共空間,先進的傳播技術可實現這種可能性。信息高度的流通性、傳播度,使得社會中的人群能感知某個信息的存在,為展開討論提供基礎。

關注新傳媒在公共領域的信息傳播中起到的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的作用,隨著新傳媒的不斷應用,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聲音參與政治,無形中改變了以往政府控制傳媒導向的局面,但是同時也引起了民族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新傳媒時代的西北民族地區政治社會化具有自身的特點,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在西北民族地區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怎樣更加合理、有效的發揮傳媒引導力作用不僅僅是挑戰也是契機。

而在傳統“媒介空間”下,公共空間只是高高在上的精英產物,還未達到哈貝馬斯所說的完全開放的空間。從公眾公開討論所需的空間上看,在網絡還未出現之前,傳統“媒介空間”沒有提供一個自由的、可用於人們討論的物理空間。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都一貫秉承著擔當“耳目喉舌”的作用,只是單方面的傳播信息,未提供一個大眾談論的平台。從談論所需的人群上看,傳統“媒介空間”下產生的關於社會公共事務的談論,大眾是無法參與到其中的,話語的高門檻,內容的嚴肅性,使得隻有精英階層有這樣的條件參與到其中。所以在傳統的“媒介空間”下,公共領域永遠是高高在上、無法觸及。

新媒介空間下公共空間的降解。伴隨著傳播新技術的出現,新的媒介空間也隨之誕生。從參與的人群上看,“新媒介空間”下,媒體的使用不再是傳統媒介從業人員的特權,而是為普通大眾提供了進入媒介的低門檻,如此一來使用媒體的人群范圍極大地擴大了,為公共事務討論與交流提供了必要的人群基礎﹔從交流內容上看,因為新媒介空間下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和內容上又受到較小的限制,所以在新媒介空間下極大地拓展了公共話題﹔從交流的積極性上看,當個體擁有了發聲器之后,每一個個人空間都井噴式地與外界進行著溝通與交流,個體間的互動與交流變得異常頻繁,不斷滿足個體交流需求的本能,同時為公共空間的理性討論奠定基礎。所以,在新媒介空間下,媒介技術所帶來的變化,將原來高高在上的公共空間逐漸降解,慢慢成為一個大眾可以進入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高岩.公共空間2.0——論Web2.0視角下網絡公共空間的轉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