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步入21世紀,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播媒介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從報紙、廣播、電視,到新興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感受到了媒體所帶來的不同層面的可能性,包括傳播速度、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思維等。正如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所言,媒介的變化不僅是指傳播內容上的改變,同時也指傳播環境上的變化,這樣的改變創造了一個新的傳播環境,一個新的傳播時代,推動構建了一個新的媒介空間。同時,媒介作為我們了解周圍環境的重要橋梁,媒介新的發展也會使得身處其中的個人空間發生重要改變,自我意識的覺醒、個人空間的擴散、管理公共事務熱情的增加等,使得原本私密的個人空間逐漸拓展到公共空間,為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對接提供了可能性。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新傳播時代中,新的媒介空間從認知、態度、行為三個方面對個人空間形成影響,同時,新媒介空間對公共空間形成了降解的作用。
關鍵詞:媒體融合﹔互聯網時代﹔公共空間﹔延伸
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的傳播環境也在發生著改變。這種改變從網絡的出現開始,媒體的傳播就逐步進入到另一個新的傳播時代之中。這個新的傳播時代不僅指媒介在傳播技術上的革新變化,而如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一樣,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真正有價值、意義的並不是時代傳播的內容,而應是傳播工具所帶來的時代思維以及社會變革的可能性[1]。所以在新傳播時代下,媒介的傳播正在為我們搭建一個新媒介空間,這個空間引起了我們的思考與討論。
一、新的媒介生態催生新的表意空間
受眾分層自我意識的覺醒: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受眾已經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呈現出分層化的趨勢。在這個新的傳播語境下,受眾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都成為了分層的標准。在受眾分層化、碎片化的傳播語境下,媒體出於商業目的會不斷對受眾進行細分,並滿足這些細分受眾的需求。這看似只是自我需求的增長,其實卻是傳播語境在激發著受眾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逐漸從集體意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互動平台奠定公共空間基礎:在新傳播時代下,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建立起了更為廣闊的互動平台。這樣的互動平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人際交往,依靠新的傳播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等,拓寬了人與人交往的范圍。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熟人圈子的社交,而是一種新建的人際關系網絡,在網絡上與從未謀面的網友們分享、交流、討論已經成為了公眾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若這樣的社會生活成為一種常態,將會為展開廣泛的理性的社會討論、建立公共空間奠定基礎。
每一個個人空間都是一個發聲器:在傳統的傳播語境下,大眾媒介扮演固定的傳者角色,負責發布社會信息,代表社會輿論發言,公眾扮演固定的受者角色負責接收信息。而新傳播語境下,傳者和受者的角色不再是固定不變。借助社交性的媒介工具,傳受雙方都擁有了發布信息的能力,以往的傳者可能會成為受者,以往的受者也會成為傳者。每一個個人空間都是一個發聲器,每一個個人空間都可以為自己代言。新傳播語境中,話語權的下放不斷激發著大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個人空間也得到了擴散,逐漸拓展到公共空間。
還需要注意:互聯網媒介在新傳播語境下傳播政治文化時存在的問題。新媒介的出現就像是“興奮劑”,打破了傳統媒介意見壟斷的局面。意見量的級數增長和級數傳播代表了在壓抑狀態下公眾的釋放和自我救贖。當網絡、微博、手機扮演著私人領域媒介的角色時,很快的觸發了以往公眾處於“半沉默”狀態下的政治參與意識,這種意識從一種“摸不著、夠不到”的感覺轉換成“隻有想不到,沒有不跟隨”的情況。我們不僅僅迎來的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更是一個“全民評論員”的時代。應該看到,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完全是新媒介產生帶來的變化,恰當的說新媒介的出現只是給積蓄已久的公眾政治參與意識提供了展現的平台和活躍的機會。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公眾的質量表現為參差不齊。公眾在知識層面、素質等方面的水平有所差異且能力有限,導致表達出的意思有的會帶有情緒色彩,有的會感性居多而缺乏理性。比如利用微博表達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會化的一種再現形式,他可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但是往往一開始由於過於濃厚的情緒激凸意識使其經常走向輿論監督的畸變形態。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