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體性弱化與倫理邊界失守
無疑,“世界數據化”引發的倫理行為失范,其產生的根源還是在於人的主體性弱化。這不妨從主體性的內在性與外在性兩個維度思考。
先從內在性看,關於世界本源問題的認識未能及時更新,造成意識層面的“大數據世界觀”缺位。與傳統哲學意義上的認知有些不同的是,萬物源於“數”,世界被數據量化,數據已成為普遍的物質存在。即人的一切狀態都可以被數據量化,進而人們觀察與認識世界的基本法則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大數據探索將是一種基於實踐層面的全新的科研范式。然而,以一種什麼樣的世界觀科學、理性地看待大數據時代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革與各類問題,這一領域卻是真空地帶。譬如關於數據應用,採集、使用、存儲、刪除等數據權利,即涉及權利主體如何自主處理與自身相關的數據,又涉及應用主體如何保障權利主體的知情權、隱私權及其他權益,權利主體(數據讓渡者)與應用主體(數據挖掘者)之間缺乏倫理規范約束。換一句話說,盡管權利主體了解享受智能化、移動化、社交化帶來的便利,必須讓渡其數據權利,然而大數據挖掘與應用,又主要掌握在國家及大型公司手中,如何劃定主體權利的安全界線,這仍然模糊不清。這類問題或因每個人觀念有異,又有所不同,一個人認為隱私被侵犯,而另一些人不以為然。
再從外在性看,大數據語境中倫理邊界失守,既是數據市場應用的失衡所致,也是源於大數據技術開發過程中的目光短淺。雖然目前數據開發應用廣泛,圍繞大數據而衍生的產業已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戰略高度,但國內數據市場秩序仍然較為混亂。具體表現為數據分享、開放存在非正當競爭制約,一些掌握數據的公司不願共享,而掌握數據的公司又存在過度濫用傾向。公司間普遍存在數據交易黑幕,而基於大數據挖掘的隱蔽性與“去隱私化”,數據市場混亂卻又難以構建一種有效的約束機制。
在熱鬧的大數據技術開發市場,還存在嚴重的技術至上主義傾向。大數據技術及其配套設施,正強勢來襲。與數據挖掘、可視化、行業性推廣等相關的技術、設備日新月異,相關大數據產業的各項投入甚巨。
2015年1月《財經界》[2]報道顯示,僅全球大數據基礎市場(直接提供大數據硬件、軟件、專業服務)預計2014年為300億美元,並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但在傾向於平衡或保障公民權益方面的技術開發卻非常滯后,甚至沒有提上日程。這明顯是技術開發者缺乏“創新責任”,漠視了本該堅守的底線。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