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媒體的融合功能在文化類節目創新中的體現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不僅推動了文化類節目自身的創新轉變,新媒體的融合功能也在更廣義的層面,“在人類社會裡把器物、傳輸、產品與服務連成一體”[4]。具體而言,新媒體的融合功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功能性融合。在功能上,觀眾不再滿足於機械地接受經由數字電視傳輸的節目產品。新媒體的功能性融合是指把信息與媒體內容逐漸地由計算機信息科技系統和寬帶傳播網絡傳輸到使用者。這與三網融合的發展趨勢相一致,都是受眾在使用與滿足過程中對文化節目各方面功能要求的逐步提升。
第二,產業性融合。當前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焦點放在功能性內容生產的情況較多,而把新媒體當成具工業屬性的文化產業去討論的較少。新媒體的產業性融合功能主要是促進計算機業與信息科技、電子傳播與媒體產業之間相互聯合、兼並的工業融合。有學者指出傳媒產業的四大變化趨勢:資源稟賦從渠道稀缺向內容稀缺轉化﹔盈利模式從單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轉變﹔產業格局從產業分立向產業融合演變﹔市場結構從高度壟斷的市場向競爭性壟斷市場演化[5]。
第三,產品與服務融合。產品與服務的融合指媒體與信息產業利用寬帶設施、數字化功能、與產品服務的互動,以迎合顧客品味性之便利的一種合成形式。湖南衛視在電視節目中率先加上彈幕,一場直播劃分台、網兩種觀看方式等創新嘗試都是對媒體內容功能上的豐富。
三、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路徑創新
綜上,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仍然要落腳到具體的節目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的考量上。融合發展若缺乏創新則會退回到“文化灌輸”的老路,隻有呼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性融合發展才是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力,形塑中華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
第一,電視節目類型元素融合。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通常是一種公式化表達,它觀照的是電視節目樣式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在文化類電視節目中,中華傳統文化理應是內容取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以簡略得出“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文化類電視節目元素”的公式,具體而言前者可以是詩詞、文字、掌故、戲曲、服飾等﹔后者可以是擂台賽、益智競答、訪談綜藝等。以《梨園春》為例,它是河南衛視於1994年開播的以戲迷擂台賽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節目。《梨園春》至少經歷3次大的節目調整,從戲曲晚會到戲曲小品、相聲,再到戲曲MTV和海選真人秀,類型元素逐漸多元化。
第二,電視節目形態融合。相較節目類型,電視節目形態的概念更強調電視節目樣式的變化性與流動性。有學者認為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具有復制性、限定性、流動性三大特征[6]。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娛樂性特征是無需贅述的,其復制性和限定性無疑都是電視節目工業化、市場化生產的客觀需要,其流動性正是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以貴州衛視益智類節目《最愛是中華》為例,它借鑒了填字游戲、你說我猜等游戲形式,是對古代文人雅集等游戲的流動採用。
第三,“台網融合”。自2013年以來,台網融合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具體到文化類節目上也有漸進的發展。例如《漢字英雄》,它是由愛奇藝與河南衛視從節目策劃、制作、推廣及招商等方面聯手操作的,將電視台和視頻網站的資源打通,標志著台網聯動已升級到網台聯動時代。《中國謎語大會》又是台網融合的另一例,第二季吸引了近8000萬人次參與互動,並連續三天刷新央視三屏互動紀錄。經過包裝,它變成了一個吸引全民參與的猜謎平台。節目組開發的“有獎猜謎”、“獲獎競猜”、“上傳全家福”等同步直播互動產品。
第四,節目產品與互動媒體融合。產品與互動性服務的融合往往決定了文化類節目的存亡,高參與高互動是文化類節目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謎語大會》從2014年2月11日到13日,央視連續三天播出該節目,在33個城市的平均收視率達1.78%,份額4.28%,總收視人數達1.65億。通過央視網二維碼和央視悅動手機客戶端實時在線參與競猜的人數達到206萬人,“關於節目的種種討論佔據了微博、微信、論壇及各大媒體的頭條。[7]”《中國謎語大會》通過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兩個平台,將傳統文化和節日文化通過趣味方式進行整合傳播,說明電視節目多元發展和創新傳播的潛力。
四、結 語
“新媒體的產生,在突破了文化認同的傳統時空限制之時,既可能更有效地強化既存的文化認同的機制,也可能消解和改變文化認同的能量與建構。[8]”井噴式涌現的中華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即面臨著過度娛樂化的危險,但同時作為一種媒介文化傳播手段又迫切需要創新型媒介融合發展。新媒體在這個意義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我們需要合理利用新媒體的社交服務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新媒體發展中碎片化、虛無化對中華傳統文化認同的消解,以致違背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融合發展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韓業庭.文化類電視節目: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3/28/nw.D110000gmrb_20150328_1-09.htm,2015-03-28.
[2] 吳品儀.檢視台灣電視產業模仿同形現象——以綜藝談話性節目為例[D].台灣國立交通大學,2011.
[3] Belay G. The (re) construction and negoti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J].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 1996, 5: 319-346.
[4] 李卓.對 “文明的沖突” 的一種傳播學闡釋[D].復旦大學,2012.
[5] 谷虹.我國媒介產業融合研究的核心話題——2005年~2009年相關論文綜述[J].新聞記者,2010(6).
[6] 孫寶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5).
[7] 沈杰.電視猜謎:原創節目的奇葩[EB/OL].http://www.tz2100. com/culture/1398043768218.shtml,2014-04-21.
[8] 陳國明.全球化社會的新媒體與文化認同[J].北京論壇 (2007) 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多元文化, 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2007.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