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是針對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發議論、講道理,直接發表意見的文體,也是判定一家新聞媒體政治面貌的旗幟。由於新聞評論在新聞業務中起著統帥的作用,因此,新聞評論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大眾對新聞媒體工作水准的評定與認可。那麼,判斷一篇新聞評論好壞的標准是什麼?從不同時期新聞評論的寫作規律來看,情、理、文採的統一是核心標准,一篇好的新聞評論應該同時具備這三個要素。
縱觀中國新聞評論的發展歷史,從梁啟超到張季鸞,從李大釗到鄒韜奮,他們的評論文章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為中國新聞評論寫作的不斷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時期所撰寫的社評,聲情並茂的筆調、針砭時弊的議論、酣暢淋漓的文風,堪稱新聞評論寫作情理與文採統一的典范。因此,本文以張季鸞的社評為例,對評論寫作中的情理與文採進行闡述。
一、從張季鸞的社評看新聞評論寫作的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強調新聞評論要以情動人,要有人情味。新聞評論要想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就不能只是局限在簡單的議論說理環節,而是應在論証說理的基礎上,追求評論寫作的情感因素。因為評論文章隻有做到動之以情,才能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隻有讀者在閱讀中被評論文章的真情打動,才會進一步被評論文章的道理所折服,進而接受新聞評論的觀點。因此,在新聞評論寫作中,情感要素至關重要。
而從張季鸞的社評文章中,恰恰可以透過文字看到其真摯的愛國情感,不管是對腐敗政治的抨擊,還是對日本野心的揭露,亦或是對民眾的同情,情感充沛、聲情並茂的語言感染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張季鸞當日在《大公報》發表社評《汪賊傀儡登場》,他激昂深情地寫道:“在日閥的亡華企圖下,汪賊不登場我們固然抗戰,汪賊登場我們更要抗戰,所以是絲毫沒有影響……今天南京的一幕劇,畢竟是我們抗戰史上的丑事,南京是我們淪陷了的首都,敵人在那裡曾大舉屠殺我們的同胞,僅經紅十字會掩埋的尸體就有二三十萬具,而我們的婦女同胞受敵人的奸淫蹂躪,更是我們的千秋萬世之羞。這深仇重恥,我們還未曾報雪,而汪賊群奸竟在同胞的血尸之上,敵人的刺刀之下,扮演傀儡丑劇,真是喪盡了天良!報仇雪恨,抗敵誅奸,這責任完全負在我們全國同胞的肩上。”這段文字慷慨激昂、飽含真情,既揭開了汪偽政權的丑陋面目,又發出了振奮人心的抗日呼聲,增強了社評的情感號召力。當這篇社評被刊載后,廣大年輕學生受此鼓舞,紛紛參軍,奔赴抗日戰爭前線,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二、從張季鸞的社評看新聞評論寫作的說理要素
“理”指道理,這個要素是基於大眾傳媒的教化功能和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而言的,新聞評論與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不同,也與新聞報道有明顯差異,它的核心在於觀點表達以影響社會輿論,也就是說,說理要素乃是新聞評論的本質特征。通過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的評論,引發受眾對問題進行關注和思考,進而形成對是非曲直評判的尺度標准。因此,新聞評論在引導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形成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新聞評論的情感要素相比,“情”固然能引發受眾共鳴,但“理”才是評論文章應有之義,評論文章的結構、語言表達、論証內容都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即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新聞評論寫作中,說理要素最能體現出評論的價值所在。
張季鸞在《大公報》上所發表的社評,不僅提升了《大公報》的社會地位,而且也對當時中國時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究其原因,還在於張季鸞評論說理之透徹,判斷之准確,做到了以理服人。具體來看,其說理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