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人秀是當下中國電視業態中最火爆和最流行的娛樂節目。各省級以上衛視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真人秀節目。無論男女老少、民眾商賈,紛紛走上真人秀的舞台,或傾情投入真人秀的媒介雙向互動機制中,合力營造了一個現實版的大眾娛樂圖景和虛擬版的夢想成功感受。本文將客觀梳理真人秀節目的現狀,厘清它的基本特征,以期對真人秀節目的健康發展和質量提升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真人秀﹔模仿﹔生產性受眾﹔審美文化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電視娛樂節目的新軍——真人秀走上了國外千家萬戶的熒屏。1992年面世的《真實世界》被業內人士奉為首部典型化的真人秀電視節目。隨著《老大哥》和《幸存者》的風靡,真人秀開始在全球電視娛樂領域產生重大影響並迅速引發類型化的生產熱潮。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大陸地區電視真人秀節目的風行。現如今,門類繁多、樣式各異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充斥熒屏,在實現夢想的口號下,一波又一波的平民大眾勇敢地走上了秀自我、秀才藝、秀生活的電視平台,在電視播出機構和影視制作公司的“合謀”下,創造出一輪又一輪的“媒介景觀”和“夢想成真”。此時此刻,分析研究和歸納掌握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基本特征就顯得非常必要,也會對未來電視娛樂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那麼,當下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一、模仿性突出,創新力不足
電視真人秀節目作為舶來品,國內電視人對其模仿,本身無可厚非。因為一種新的業態形式的出現,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模仿這個階段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然而,模仿並不能成為涉嫌抄襲的代名詞,更不能成為阻礙進一步開展本土化創新的理由。國內許多早期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往往因為“圈地思想”、上級要求或爭搶收視率的需要,對購買的海外版權真人秀節目囫圇吞棗,倉促復制上馬,甚至照搬照抄,這就使得國內電視真人秀制作的創新能力鮮有提升,弱化了自我革新和自我創造的動力,直至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相反,有些西方國家電視節目制作機構通過科學合理的本土嫁接,在源節目的基礎上予以創新,產生了新的效果。比如,國內某野外生存挑戰類真人秀節目,在模仿美國《幸存者》時沒有做好前期准備工作,“抄襲”的痕跡較為明顯,結果遭遇滑鐵盧。而大致同時期問世的美國版《老大哥》,則對荷蘭版本創新完善,進一步強化了規則意識和戲劇沖突,使得節目更加緊張刺激,更細致入微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更貼切地塑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點。
二、多元化鮮明,深耕度欠缺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國內電視真人秀節目數量多、種類廣,出現了明顯的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趨勢,甚至不少收視率較高的省級衛視的晚間黃金時段都被形態各異的真人秀節目所佔據。根據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發布的71城市組數據,2014年湖南衛視晚間黃金檔有12檔自制節目,其中真人秀節目8檔﹔江蘇衛視有12檔自制節目,其中真人秀節目7檔﹔東方衛視有14檔自制節目,其中真人秀節目12檔﹔浙江衛視有15檔自制節目,其中真人秀節目14檔。縱觀這些真人秀節目,既有針對少兒、青年、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齡段的,如《爸爸回來了》《校花與學神》《花樣爺爺》﹔也有戶外和室內的,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還有根據不同藝術門類或娛樂生活需求制作的,如《中國好舞蹈》《我是演說家》《奔跑吧兄弟》《2天1夜》等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類型的多元化並不能掩蓋節目內涵深度挖掘的缺陷。比如美食類真人秀節目《十二道鋒味》,不僅請來了大明星,而且連續播出12集,不可謂分量不重,但是節目僅僅停留在美食的制作過程,主角明星的語言平淡無力、解說機械生硬,缺乏必要的情感因素和戲劇沖突元素,所以播出效果一般、反響平平。如果制作方能夠深入挖掘現有框架和資源,在美食真人秀中加入明星和其他人的比拼做點綴,並畫龍點睛地傳達美食背后的文化意義,就能夠在激發觀眾觀看欲望的同時,更好地豐富節目的層次感,傳達出中國人對美食文化的尊重和創造。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