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9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紙媒類新媒體災難性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探析【2】

——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為例

甄雪芸

2015年09月02日10:49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三、規避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的注意力已經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了PC端和移動端,尤其是對於重大的災難性報道,受眾更期望在新媒體報道中了解即時、准確並且有人文溫度的信息,因此,對於新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規避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政策。不應該隻考慮到“正面”的報道方式,更應該注重報道是否能取得正面的傳播效果。如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中,少一些煽情,多關注一些災情本身,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更好。

其次,加強媒介內容把關。新聞的“把關制度”是媒體區分於普通受眾信息發布的重要標志,是保証媒體專業質量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報道領域,把關制度是不可以被省略的,如在此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中,《湖北日報》在道歉微博發出之前,充分考慮到當時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嚴謹的內容把關,或許就可以避免道歉賣萌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了。

第三,優化新媒體人員結構,加強新聞倫理水平。現在負責新媒體運營的多為技術人員,新聞倫理知識的欠缺造成其對缺乏人文關懷的內容發表后知后覺,鑒於此,新媒體應該優化自己的人員結構,吸引更多的傳統媒體中優秀的記者編輯加盟,同時,對非專業人員進行突發災難性報道的培訓學習,以提高他們在應對這方面新聞處理的專業水平。

結語

受眾的閱讀習慣和行文因為信息傳播渠道的改變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催生了這些變化,但卻無法改變人性。在面對重大的災難面前,任何的媒介都該有共同的語調和姿態,那就是以人為本、以災情為重。由傳統媒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更不應不分場合地盲目學習互聯網語態,從而無視基本的人文關懷,將原來的錙銖化為泥沙沉淪。

參考文獻:

1.白貴,彭煥萍. 當代新聞寫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系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