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9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紙媒類新媒體災難性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探析

——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報道為例

甄雪芸

2015年09月02日10:49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6月1日,由南京開往重慶的“東方之星”客輪在湖北監利遭遇龍卷風,船體傾覆,各路媒體對此次事件進行了持續的報道。6月13日,“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搜救工作已經結束,但對網絡媒體在此次災難性報道中表現的爭議卻遠沒有結束。其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紙媒創辦的新媒體在人文關懷方面的缺乏。

一、表現

(一)自恃機巧的賣萌

6月2日早晨《湖北日報》發布了《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的消息,但在當日下午5點30分左右更新微博並發表致歉聲明,稱早前發布的消息源於一次內部交流的階段性分析,不准確、不全面,系把關不嚴……在最后還附上一個楚楚可憐的網絡表情。暫且不去評判該微博背后耐人尋味的東西,但在這麼大的災難面前使用萌表情,讓人接受不了,專欄作家連鵬隨后發表微博評論稱“道歉值得稱贊,但這麼嚴肅的事還賣萌,不恰不妥,請專業點”。誠然,網絡語言大多輕鬆,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但這樣的特點也應該分時間和場合,像在這種大的災難面前,本就是人文關懷缺失的一種表現。

(二)“興邦模式”的濫用

“多難興邦”本來是溫家寶同志在2008年視察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時所說的,本意是說從苦難中堅挺過來的國家一定會更加昌盛。但在此的“興邦模式”卻多含諷刺意味,是說媒體輕視災難本身,隻顧歌頌救援工作或者救援人員先進事跡的現象。“興邦模式”由來已久,只是在這次“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中被濫用,甚至於激起一些學者、受眾的反感。知名青年作家西坡就針對此次事件總結出網絡媒體的報道“十大惡心標題”,其中就有人民日報微信客戶端在6月5日發布的“救援一線,中國最帥的男人都在這啦”,這篇文章在網上受到廣泛熱議,也引發一些知名學者和資深媒體人再次對“興邦模式”被濫用的大討論。在新媒體平台上,紙媒尤其是官媒加強了“興邦模式”文宣手法的使用,讓急於了解災情的受眾不勝其煩。適度的“興邦宣傳”可以鼓舞士氣,增強民眾信心,但大規模的避重就輕,忽視人文關懷,是受眾所不能容忍的。

二、原因

造成新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我國新聞政策的壓力,也有媒體性質、人員素養的問題。

首先,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政策在我國的傳統新聞價值觀中,注重追求“和諧”的輿論環境,強調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正面宣傳必須佔主導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災難性報道中的視角選擇問題。即使面對像地震、洪水、沉船這樣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媒體也會傾向於負面題材正面操作的報道思維,側重於報道災難的救援工作以及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英雄人物。但這在無形中使得媒體忽視了災難無情、人性脆弱等基本災難事實。

其次,新媒體快與慢的悖論。新媒體與紙媒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新媒體可以做到即時發布,而紙媒的時效性較差,在紙媒搶佔新媒體“山頭”后,就積極向新媒體的“快”靠攏,但每個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快”也有快的弊端,事件發生后各家媒體都希望搶佔第一落腳,以致造成一些媒體形成了先報道后澄清的慣例,尤其是收到受眾迫切需要的信息后往往略過媒體“把關”的環節直接發布,在此類的災難性報道中易造成語調、姿態上的不嚴謹或者冷漠,將災難性信息變成邀功的籌碼,不管媒體是否能借此一戰成名,都傷害了遇難家屬的感情,人文關懷也在這種新聞的爭搶中喪失。

第三,新媒體運營者專業素養欠佳。新媒體是倚仗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在互聯網進入我國二十年的時間裡,新聞業中既熟悉互聯網傳播技巧,又有深厚的理論專業素養的人才鳳毛麟角。因此,現今活躍在新媒體領域裡的人大多是技術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素養,容易造成情緒失控,以缺乏人文關懷的語調和姿態進行災難性報道。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