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紙媒新視覺觀感對副刊的異化

蘇世勝

2015年09月09日14:3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新聞產業商業化和現代傳媒手段多樣化的社會變革中,報紙副刊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其功能和文學性受到了質疑。圍繞報紙副刊在全媒體生態下的生存與發展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但不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來看,還是從在時代變遷中發揮的作用來看,副刊的文學性有著新聞元素難以取代的作用,本文通過紙媒新視覺觀感對副刊文學性淡化的關注,闡述了新聞性與文學性相互依存的辯証統一關系,副刊在報業變革的大潮中,應該堅守文學性這一特質,為多元社會輸送優良的精神鈣質。

關鍵詞:紙媒變革﹔新視覺觀感﹔副刊文學性

副刊歷來是紙質媒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除了配合媒介弘揚社會正氣,豐富文化生活外,主要通過文學性的思想滲透,藝術感染,情感融入,培育人們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深受讀者的喜歡,擁有不少的文學愛好者和撰稿人,栽培了一批藝術人才,被譽為報紙的靈魂,審視世態人心的眼睛。

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紙質媒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出現了瀕臨消亡的危機,副刊自然也就很難獨善其身了,從注重文學色彩向休閑娛樂、生活小資等方面轉型,似乎紙質媒體的不景氣脫不了副刊的干系,這種緣木求魚的做法,不僅削弱了副刊的文學性,而且危及副刊的生存與發展,這一傾向值得引起人們的思考與關注。

一、副刊從味變到質變的危機

在中國傳統鑒賞習慣中,人們對報紙的需求,除了從中獲取新聞信息外,深層次閱讀主要體現在副刊上。新聞是易碎品,在獲取信息后其功能基本就消失了。而通過對副刊作品的閱讀,可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甄別社會的真善美、假丑惡,獲得陶冶情操,頤養情性,修煉品格,提升境界的養分,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與新聞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形成了互揚其長的效果。從這一意義上講,副刊是新聞紙的延續,比新聞作品更厚重,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但翻閱當今的一些報紙,極力在追求新潮上下功夫,刻意打造所謂新視覺沖擊力。在版式上過度進行美術化裝飾,圖解化處理,不管圖案、色彩與文章有沒有關系,隻要好看、能吸引感官就往上貼,硬將一些很有可讀性、本該用文字敘述的新聞事件肢解為圖標,特意凸顯模塊質感,甚至靠“標題黨”忽悠眼球,隻看題目還是很震撼的,再看內文卻有一種上當的感覺。在新聞表現上,不要敘述手法,不在乎內在結構聯系,完全違背了新聞的傳統規律。

新聞紙媒的這種嬗變,反映在文學副刊上也是如此,不僅對版面進行調整壓縮,而且主張向非文學副刊轉變,在版式上極盡包裝,肆意渲染,甚至給每篇文章都進行配圖,弄得花裡胡哨,有的圖和文之間,看不出內容上的必然聯系。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副刊本末倒置,圖片佔有的比重往往大於文章,不知是為了讓人讀文還是看圖,如果說為看圖,又為何不去看畫報、攝影雜志,非要看副刊呢?這種視覺上的轉變,體現在內容上,把什麼東西都往副刊裡塞,休閑類、消遣類、情感類、時尚類、生活類等都成了副刊的寵兒,把副刊弄成了大雜燴,四不像。在質量上不注重思想藝術品位,格調低俗,缺乏精氣神,沒有厚重感,彌漫著浮泛之氣,一味地附庸風雅,淪為放任閑情時的慰藉,無聊時的快餐,丟失了副刊原有的鈣質和養分,隻剩下徒有虛名的空殼了。

全媒體的快速崛起,推動了傳媒行業的劇烈變革,引發了白熱化的競爭。紙媒在適應變革,融入新媒體時代中必須洗心革面,脫胎換骨,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這是不容置疑的。但這種變革不等於形式上的翻新,版式上的過度修飾,而且更應該注重質量上的提升,內容上的創新,才能為社會提供喜聞樂見的作品,把外觀包裝得再漂亮,沒有營養豐富的內涵,隻能算花拳秀腿。一個人穿花襖叫時尚,一城人都穿花襖就成落俗了。任何時候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一旦形式大於內容就會失真。報紙副刊“如果以消閑為主要功能,就與大眾的最大需求脫節。[1]”這種由味變到質變的異化,背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絕對不能提倡的。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