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視頻內容的生產經歷了視頻網站發展初期UGC的盛行,注重自我表達,共塑亞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同,到“工業廢水”理論的提出,UGC遭到冷落,PGC穩步發展,再到網絡版權糾紛使得各大視頻網站斥巨資購買版權,並將目光重新轉向內容自制。時至今日,在國內以萬合天宜為代表的專業網絡視頻內容生產商的出現,集PGC的專業性與UGC的豐富創意於一體,與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網等各大視頻網站合作推出大量作品,播出次數驚人,佔據了大量的觀眾收看時長,成為網絡視頻內容生產的重要提供者。
關鍵詞:UGC﹔PGC﹔視頻網站﹔萬合天宜
2003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強調UGC的web2.0時代拉開帷幕,進入公眾視野。2004年,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建成,同年,國內樂視網成立﹔2005年,土豆網、56網、激動網等視頻網站也相繼上線。目前,國內外視頻網站內容生產的方式為兩種,即用戶生產內容(UGC)與專業生產內容(PGC):YouTube和土豆網、優酷網都是側重用戶上傳內容的分享,即UGC﹔而熱播劇集《紙牌屋》的制作公司Netflix以及國內的樂視網則是側重於影視劇等長視頻的播放,關注點在PGC上。但兩者的區別從不曾涇渭分明,UGC和PGC的並行往往是大部分視頻網站的共同選擇。
一、UGC視頻內容的興起與發展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早期,網絡媒體主要以門戶網站為主,所有的媒體內容都是由網絡編輯採集投放,和傳統媒體無異。2005年前的互聯網視頻,也都是由媒體發行方來架設媒體服務器,用戶再進行選擇觀看。而在2005年后,美國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大量視頻分享平台,視頻內容的來源由傳統專業視頻制作機構為主導迅速向用戶生產轉變,YouTube是時提出了“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的口號,吸引了大量網民投身到視頻制作與分享的過程中,其發展模式也為中國視頻網站所模仿,大量UGC視頻內容自此誕生。
UGC視頻內容誕生的可能性在於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得視頻的制作變得易操作且成本低廉。其受熱捧的原因則在於視頻這種直觀形象的媒介形式更利於網絡亞文化在網民群體當中的傳播,不用顧忌刻板嚴肅的表達桎梏,運用自由的影像語言更容易獲得以青年為主體的網民的認可,作為個體的網民憑借相同的語境和興趣,藉由觀看和創作視頻獲得認同,形成了眾多亞文化群體。
亞文化群體的概念經大衛·雷斯曼(David Riesman)於1950年提出,其精神在於顛覆傳統。伯明翰學派的領袖斯圖亞特·霍爾同樣將“抵抗”作為其亞文化理論當中的核心問題。值得重視的是,伯明翰學派把亞文化的“抵抗”視為一種尋求“認同”(Identity)[1]。
UGC視頻內容的大量出現,其中有很多人憑借自己獨到、反傳統的視角、相對專業的拍攝和剪輯技術、較為及時且固定的更新頻率,獲得了大量關注,例如視頻制作人叫獸易小星制作的系列短片,將電影和動畫進行混剪,娛樂色彩濃厚,兼具惡搞風格,同時在短片中對時事進行含有調侃意味的解讀,產生強烈的顛覆性效果,聚集了大量的粉絲進行觀看並參與到其中進行評論和轉發,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反響。
但是,UGC引發的全民參與熱情並不能很好地轉化成為收益,土豆網CEO王微於2008年提出“工業廢水論”,將數量龐大的劣質內容形容成“工業廢水”,它不僅佔用了大量的帶寬成本,具有剽竊性質的侵權視頻也引來了版權糾紛,收看寥寥。隨后,眾多視頻分享平台紛紛轉投向高質量PGC視頻內容的引進。2009年4月,國家廣電總局出台了《關於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規定“未取得許可証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理論文獻影視片,一律不得在互聯網上傳播”。為進一步打擊互聯網盜版,廣電總局又於2010年11月頒布了《廣播影視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意見》,重點打擊影視作品侵權行為,大量盜版美劇、韓劇、日劇隨之下檔,失去了熱門劇集的支撐,視頻網站開始斥巨資購買熱播電影電視劇的版權,2008年到2010年間,各大視頻網站購劇力度逐漸加大,購買成本被直線推高,如熱播電視劇《甄嬛傳》,其全網絡版權費用近2000萬,使得視頻網站不得不將目光回轉至UGC視頻內容。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