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社群經濟下傳統媒體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趙國寧

2015年09月09日15:0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社群經濟火熱,那麼在傳統媒體受到巨大沖擊的時刻,傳統媒體能不能夠通過社群經濟找到支撐自我發展的盈利模式呢?答案毋庸置疑,不過到具體做法,傳統媒體應該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本文從粉絲培養、社群組建兩方面指出了傳統媒體的社群組建道路,然后進一步指出,傳統媒體可以走在社群的基礎上開展經營產品多樣化的道路,還可以通過接攬企業的外包宣傳活動來擴大自己的利潤空間,從而實現其在新媒體時代的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社群經濟﹔傳統媒體﹔多元化發展

社群,廣義上講指的是某些邊界、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它既可以指實際地理區域內的社會關系,也可以指較為抽象的、思想上的關系。社群經濟就是在社群經濟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它依靠的是社群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社群情感進行產品營銷。

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日益凸顯,他沖擊了傳統媒體中的廣告盈利模式。許多廣告商通過大數據直接對特定的群體進行廣告推送,投放精准,收到效果較為理想,而且相對在傳統媒體投放廣告而言,在新媒體上進行廣告投放或者企業自己開發APP進行廣告宣言更加省錢。那麼在互聯網時代社群經濟的火爆情況下,傳統媒體要怎樣再找到自我的盈利模式呢?筆者認為,在互聯網社群經濟下,傳統媒體應該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來維持傳統媒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其多元化發展道路的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將讀者、觀眾轉化為粉絲,將粉絲組建為社群

傳統媒體在社群經濟下要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聚集人氣、組建社群。傳統媒體組建社群之路可以分兩步走,即首先將讀者轉化為粉絲,然后將粉絲組建成社群。

(一)從讀者、觀眾到粉絲的轉化

傳統媒體在其粉絲的積聚過程中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有長年以來積累的讀者群、觀眾群,在積聚人氣上面,傳統媒體可以省下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直接實行從讀者、觀眾到粉絲的轉換。具體到粉絲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就是邀請讀者、觀眾參與媒體的新聞產品的生產。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環境下,一方面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和討論的要求相對傳統時代明顯提高,另一方面新媒體也給予了廣大受眾實現這一要求的平台,打破傳統媒體時代專業媒體對新聞的絕對壟斷地位。因此,若想繼續保持讀者、觀眾對媒體的關注,就需要讓受眾在該媒體的新聞生產中有參與感,對新聞欄目設置、報道方式方法,以及討論等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從而讓生產出來的新聞產品更加符合讀者、觀眾的期待,加強媒體和受眾之間的粘度,在受眾參與過程中逐漸培養其對媒體價值觀、運行方式和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高度認同,逐漸將受眾轉化為粉絲。

魅族就是粉絲做的較為成功的企業,雖然不屬於傳媒行業,但其成功之路對傳媒行業的粉絲培養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魅族的粉絲們可以實現與產品研發人員的對話,參與產品開發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讓粉絲們感到手機不單單是魅族生產出來出售給自己的產品,更是一種自己願望的滿足[1]。

其次就是經常給以驚喜。對於一直關注自己媒體的讀者、觀眾,對於在新聞產品生產過程中參與活躍表現積極的受眾,一定要定期的給予回饋或驚喜。可以是類似“最佳讀者”等的榮譽授予﹔也可以是針對不同級別粘度用戶的物質獎勵,比如對其免費供給自己媒體的內容產品和服務等﹔另外,還可以利用自身媒體宣傳平台對這些粘性較高用戶進行宣傳,進行表揚,一方面可以讓這些忠實用戶向他們身邊更多的人推薦自己的媒體,另一方面對其他尚未達到較高忠實度的粉絲以激勵作用,鼓勵他們進行參與。沒有人不喜歡回饋和驚喜,媒體有周期性的舉辦類似的活動對粉絲的培養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措施,傳統媒體就可以逐漸的把自身已有的讀者、觀眾進一步發展成為自己的粉絲。不僅如此,這種活動的長期進行還吸引更多的讀者、觀眾,進而培養出更多的粉絲,為媒體逐漸積聚人氣,為其下一步的社群組建做准備。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