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蘇聯】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肖洛霍夫 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杰出代表,1965年他的作品《靜靜的頓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這樣評價肖洛霍夫——“由於這位作家在那部關於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裡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
肖洛霍夫17歲開始寫作。1923年在《青少年真理報》上發表第一篇小品文《考驗》。1931年起擔任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機關刊物《十月》雜志編委。衛國戰爭期間任《真理報》軍事記者。
主要作品有《頓河的故事》、《淺藍色的原野》、《靜靜的頓河》、《新墾地》、《一個人的遭遇》等。
11.【美國】約翰·斯坦貝克 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約翰·斯坦貝克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這樣評價斯坦貝克——“通過現實主義的、寓於想象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1925年,斯坦貝克曾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對記者這種職業感到失望和厭煩。於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創作中去。1966年初,斯坦貝克作為紐約報紙《新聞日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南越。斯坦貝克返回美國后,繼續在家中寫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體開始垮下來。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12.【法國】阿爾貝·加繆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法國著名小說家,“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加繆,時年44歲的加繆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家之一。授獎詞這樣評價加繆——“由於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
加繆曾多次在報社工作。1940年,加繆來到法國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報》從事編輯工作。1942年,加繆再次前往巴黎,開始為《巴黎晚報》工作,然后在伽裡馬出版社做編輯,秘密地活躍於抵抗運動中,主編地下刊物《戰斗報》。1944年法國解放,加繆出任《戰斗報》主編。
1960年1月4日,加繆搭朋友的順風車從普羅旺斯去巴黎,途中發生車禍,加繆當場死亡,年僅47歲。
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話》等。
13.【美國】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海明威可能是大眾最熟悉的兼具記者和作家身份的諾獎得主了。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又憑該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予海明威獎項的頒獎辭中,瑞典文學院幾次提到了他的編輯記者經歷對他日后寫作爐火純青的影響:“海明威在新聞報道的嚴格訓練中鍛煉出了他自己的文體風格。”他曾在《堪城星報》時受到了“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的技術訓練,“使他形成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藝術自覺”。
代表作品有《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太陽照常升起》。
14.【英國】溫斯頓·丘吉爾 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53年,瑞典文學院因《不需要戰爭》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丘吉爾,理由是:“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杰出演講。”
而丘吉爾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來源於他踏入政壇前戰地記者的經歷。1895年從軍校畢業后,剛剛當上中尉的丘吉爾到古巴體驗戰爭。《每日紀事報》遂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1870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戰爭,得知消息后駐扎印度的丘吉爾請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之后,他在向兩張報紙發出稿件的基礎上加入了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作品《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1899年,辭去軍職的丘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採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后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丘吉爾雖然是隨軍記者,但是因其攜帶武器並參加戰斗,布爾人拒絕釋放他。越獄成功后,他在英國名聲大噪,之后便抓住機會,進入政壇。
代表作品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6卷、《英語民族史》、《世界危機》四卷等。
15.【美國】賽珍珠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賽珍珠合和中國淵源頗深。她出生4個月后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后長達18年之久。她在中國寫下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這樣評價賽珍珠——“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杰作。”
賽珍珠也曾有過一段記者經歷。1941年擔任《亞洲》雜志助理編輯、編輯。創辦自在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東西方協會”,擔任主席職務。1942年3月,應美國之音、英國BBC電台之邀,用漢語廣播向中國介紹美國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1946年辭去《亞洲》雜志編輯職務,專事寫作。不久,《亞洲》雜志停刊。
代表作品有《大地》、《帝國女性》等。
另外,有過記者從業經歷的還有1998年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等。(常紅 張志達)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