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6日4版【點擊查看】
人民網10月16日電 人民日報繼續今天關注互聯網。要聞4版刊登深閱讀文章《網絡任性轉載:是病,得治》,並配發快評《用網絡解決網絡非法轉載》,關注並剖析網絡新聞日益嚴重的“標題黨”、“無授權”亂象。評論5版刊登《網絡文藝,當如春日清風》,提出要不斷提升網絡文藝的質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健康精美的精神食糧。文化12版刊發文章《更多網絡熱詞,記錄社會變遷》,指出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正逐漸得到社會認同。
·網絡任性轉載:是病,得治
文章指出,為博眼球賺點擊,無底線篡改標題和未授權無版權轉載新聞已成為目前網絡新聞轉載的頑疾。為了賺取點擊量,不少網站和自媒體在轉載時花樣百出。打“擦邊球”,掐頭去尾,漏掉作者署名,甚至還有的惡意篡改、制作與原文不符的標題,導致一些新聞被反復轉載后原意扭曲、聳人聽聞。而作者面對這種現象想要維權也十分困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曹新明認為,“對普通作者來說,為了幾十元甚至幾元稿酬而要取証維權,顯得力不從心,因而一般不會與侵權者較真。”這種無奈的現狀,反讓侵權者越發任性。
文章中給出了監管層面的法律依據,國家版權局4月17日發布的《關於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規定,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不得對作品內容進行實質性修改﹔對標題和內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刪節的,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和作品的原意。清華大學教授沈陽也表示,治理網絡轉載亂象,需要更多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發揮作用,需要更多新媒體的原創支持策略,也需要政府專項支持和網民積極舉報侵權行為。
·用網絡解決網絡非法轉載
文章提出了一種解決思路,網絡作為一種技術平台,在規范非法轉載上大有可為。比如,網站內部能建立原創作品數據庫,那麼,全網是否也可以建立原創作品平台,讓原創者可認証、交易作品,讓網友可憑証據舉報?這也許只是一種暢想,可隨著技術發展,將來未必不能實現。政府部門治理終究只是一種外力引導,鼓勵網絡的內生創新至關重要,用網絡的辦法解決網絡非法轉載,也未為不可。
·網絡文藝,當如春日清風
文章指出,“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新格局,形成了網絡文藝的鮮明特點:門檻低,易發表,易傳播,群體大,市場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原創剽竊、盜版嚴重,作品中炫富、拜金大行其道,暴力、色情渲染屢禁不止等等。文章認為,唯有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網絡文藝才能像春天裡的清風一樣,溫潤心靈、陶冶人生,才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更多網絡熱詞記錄社會變遷
文章介紹,教育部15日召開發布會,發布《2014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經走入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二十一個年頭,網絡語境中孕育出的網絡語言已成為漢語系統中比較活躍的一部分,但由於網絡“虛擬社區”和自媒體“缺少把關人”的特性,網絡低俗語言大量出現,並從網上蔓延到網下。
據介紹,低俗網語不僅在網絡上高頻使用,也在報紙、廣播電視中暢游,不少詞語的使用頻次不亞於網絡。《報告》指出,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正逐漸得到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