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琅琊榜"收视低开高走 那些年或慢热或遇冷的好剧

2015年10月14日07:4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那些年或慢热或遇冷的好剧

  伴随着《琅琊榜》收视的低开高走、全民热议,“好剧缘何慢热”也成为业内探讨的话题。《琅琊榜》自有其特殊性,比如开播之时恰逢《伪装者》渐入高潮,难免造成观众分流,多少让人产生“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不忍。其实国产良心剧中不乏首轮播出时所谓的慢热逆袭现象,甚至是压根儿没有热起来的佳作。记者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欢迎读者继续补充。

  慢热好剧

  《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军旅剧的代表作从发行到播出并不顺利,宣发的时候好多电视台不敢要,包括央视审片都没审过。业内资深制片人于金伟回忆说:“当时电视台的看法是这部剧比较另类。那个年代讲军队的人和事儿都是很正的,孙海英的表演是一种耍的方式,战友、老乡都是又土又丑,又没素质,内部看片是喜欢,但大家的顾虑是这样拍行不行啊?有些剧在尝试一种新的创作风格的时候,有可能引爆也有可能失手,这就要看制作方、平台对市场的预判。”

  播出之后,该剧渐渐热议,“一种久违生活的真实,人物的生动,情感的独到和细腻……”成为最多的评价,此后很多军旅剧做得越来越松弛了。

  《士兵突击》

  首播遇冷、网络热议、重播逆袭……直到现在,2006年的《士兵突击》都是一个让电视人震撼的特例: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一句“不抛弃、不放弃”、一种“许三多精神”,最终造就了这部现象级的大剧。

  如今的光环和影响人尽皆知,但幕后的风险和艰辛只有制片人张谦自知。在最初下决心拍这部剧之前,张谦问了很多圈里人的意见,多数人表示不看好,理由很简单:除了剧本好之外,所有的市场条件都不具备。原定的八一厂最终还是没有投资,张谦靠融资筹集到了第一笔钱。拍完之后,发行再次遇阻,电视台仍是基于市场考虑:不看好收视率。

  张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重来一次他未必还敢拍这部剧,“以前我说没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但这部剧拍完后,我说没条件,那就等条件成熟再做。”

  《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是去年当之无愧的现象级大剧,但收视率、点击率都不算高。开播三天,北京卫视在城市网仅排名第五,爱奇艺的点击率未超过500万次,这样的数据实在有些难堪。但正如该剧导演之一李雪所说,他认为这部剧的价值绝非收视率能够衡量,而且在筹备之初他就认为这部剧是有门槛的。“女人不爱看、文化层次低的人不爱看”,针对网友的这种评价,李雪基本认同。

  不过即便如此,制片人侯鸿亮仍然认为,《北平无战事》吸引了很多从不看电视剧的年轻人到网络上追剧。在第21届电视节上,《北平无战事》获得最佳电视剧,评委会对该剧的评价是:“冷峻姿态,美学坚持。”

  遇冷好剧

  《无悔追踪》

  现在盘点经典谍战剧大多都从《暗算》开始,之后的《潜伏》、《黎明之前》、《悬崖》、《伪装者》等都可列入其中。但在更为资深的人士看来,《无悔追踪》才应该是谍战剧的鼻祖。只不过该剧从1995年开播以来,屡次因为题材被调整播出。

  《无悔追踪》在题材上可谓是开了公安剧、谍战剧的先河,凭借着环环相扣的剧情将一个警察抓特务的40年铺陈开来,贡献了一幅鲜活生动的老北京群像,借着一个个见血见肉的剧中人,描摹出了人生百态。该剧汇集了王志文、刘佩琦、李冰冰、何冰等演员,有网友说,《无悔追踪》是王志文的巅峰之作,跨越几大时代变迁,还要同时塑造两种人物心态,有内心的愧疚又有目睹新社会变化后的挣扎冲动,甩出《过把瘾》N条街。

  《岁月》

  《岁月》依据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改编而成,由刘江执导,胡军、梅婷、于何伟等主演。全剧主要讲述了研究生梁致远(胡军饰),走出大学校门走进工作单位后,面对官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举步维艰。

  该剧前后删减调整了6次,从28集到26集,再到23集,终于在2010年在北京卫视播出。作为刘江第一部获得业内认可的作品,据说当年购买的电视台超过了40个。刘江曾深感无奈,“这个戏太真实,像一个官场的寓言。它讲述的是人在蜕变之中的无力感,它把权力交接时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岁月》在删减的同时还增加了亮色。《岁月》之后,刘江导演的风格开始渐趋商业化,陆续拍了《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咱们结婚吧》。

  《红色》

  “《红色》在卫视播出时竟然没有大火?”这让很多剧迷百思不得其解。有网友认为是男主角张鲁一的人气不够;也有网友分析说,大概是这个剧名给观众的信息不明,所以它终究成为了一部被错过的佳作。

  不少看过该剧的观众和网友表示,《红色》是抗战剧生活化的一个成功样本。剧情开篇便是男主角徐天手拎一条鱼穿过布满日本兵的道路……生活+抗战的调子基本定下了,此后还有弄堂里小裁缝的爱情纠葛,徐天妈妈烧的美食,老马对钱的斤斤计较,这些都体现了浓郁的上海风情。“小切口、大主题”、“细节之处见功力”以及打破战争剧的传统创作模式,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进行创作,无疑是《红色》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记者 冯遐)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