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真人秀的政策引導
真人秀節目中素人元素的加入,其實也跟審美疲勞有關系,就和流行時尚的波浪一樣,所有的真人秀都把明星“撕”開,都“撕”爛了之后,也挺沒勁的,發現明星就跟我們普通人差不多,自然也就聯想到普通人會不會有大明星的氣質、能力和大明星的腕派呢,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一些有能力的具有這種潛質的人呢?所以相應的,素人節目就會起來。這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對於國家廣電總局的“限真令”來說,一方面總局在這方面是有引導功能的,我是不贊成用行政性的、命令性的方式去引導行業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真人秀將大量的資金花在了明星上,比如某些明星挑戰類節目,三分之二以上的資金用在了明星上面,真正用到拍攝、制作、營銷上面的資金是有限的,這也是總局從管理角度,想要把這樣的一種偏向作一個糾正。我認為動機是好的,但方式可以換一下。比如可以用政策引導,明星真人秀多了,我不去禁止,我可以用某種文化性的資金支持或某種優厚條件的給予等支持素人節目、招標素人節目,或者倡導素人節目。比如在減稅方面,在播出的時段頻道方面,給素人節目比較優厚的條件,而給明星節目比較嚴酷的播出環境,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引導。如果素人節目很快崛起的話,自然會使明星節目的價碼下降。現在明星節目火爆是因為這種節目是一種保障,有收視保障,有廣告保障,節目花了3個億,但是能掙5個億,所以制作方寧願花3個億去做這個節目,因為又有影響又能賺到錢,何樂而不為﹔但如果他花了3個億,隻能掙到2.9個億的時候,而素人節目隻花1個億,就能掙到3個億的時候,你看他是不是還願意在明星上面花那麼多錢。這是一個正常的市場規律、產業規律、審美規律起作用的過程。文化生產是不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決的。行政性的東西是可以解決市場不能、市場失靈,比如大家都一窩蜂去做明星節目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引導,如政策杠杆、制度杠杆,或者組織一些文化批評,在輿論上給素人節目做一些鼓吹,對明星節目做審視和批判。加劇這方面的危機也好,加劇那方面的成長也好,可以做這些輔助性的工作,但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做具體的規定,這不符合文化生產、媒介生產、電視生產的基本規律,我是不贊成的。
關於真人秀的趨勢預判
電視表達並不是以官方意志作為它運作發展的邏輯,所以我們不能說,按照規律,它下一個階段會出現某個熱點。當然,總局對於電視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具體的,所以從真人秀發展的角度來說,在總局“限真令”的要求之下,一定會出現大量的素人真人秀。如果大量素人真人秀成功推出和社會運作的話,那才叫趨勢。我個人覺得,無論是明星真人秀還是素人真人秀,都各有它的特點。明星真人秀可以滿足人們的某種窺視欲,看到明星在具體的場景之下不一樣的東西。比如《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裡面有大量“秀”的成分,因為之前觀眾更多地看到的是歌手在舞台上唱,但是通過《我是歌手》,可以知道他的性格,他的待人接物和社會交往,甚至他的價值觀,他的很多個人色彩通過節目的細節或者過程性的東西展現出來。他是明星,人們對他的把握、認識、體會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其實也是對於明星資源的一種全方位的消費。消費這個詞顯得有些商業化,但是確實是對於明星本身有了更加切實的把握。我們成年人對於明星沒有那麼多盲目性崇拜,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去明星一直是個“高大上”到隻能仰視的形象,通過這種“秀”,人們可以知道明星也有很突出的優點,也有一些和常人一樣的弱點和不足。“秀”是將一個事物逐漸生活化還原的一種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反差和意外,也造成了所謂的一些看點。
關於素人真人秀的看點
素人他不具有明星的號召力,更大程度上是和節目設定的主題、任務和規則能夠呈現出來的人的某種內心和某種品質、味道、內涵的吸引力有關。觀眾不是看這個人是誰,而是看這個規則引導之下的人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一種人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很難用顯在的方式觀察到的狀態。比如美國《幸存者》、《老大哥》這樣的節目,因為資源的有限性、規則的沖撞性,導致人們在這種狀態下表現出來彼此之間的厚黑、兵法等等,把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利益時的內心世界、內心品格用一種集中、簡約的方式強烈地表現出來,這就是看點。節目不在乎你是誰,而是隻要你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哪怕是個普通人,你在這方面能夠表現出讓人們眼前一亮或者非常意外、反差大的行為,比如一個溫柔的女孩子會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大的爆發力,或者一個儒雅的紳士會很厚黑、不擇手段地玩心眼。實際上大家在觀賞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什麼樣的,然后來核對自己和自己生活當中周圍的人,他像誰誰誰,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會不會這樣處理,這實際上就是規則本身的看點,或者說邏輯指向功能性的結果的這種看點。
關於明星真人秀與素人真人秀的異同
同樣是唱歌類節目,《中國好聲音》是素人真人秀,《我是歌手》是明星真人秀,各有各的特點,所以表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明星真人秀中的明星已經唱得很好了,至少他在市場上已經得到了相當多的擁躉了,所以唱歌只是其中的一個內容,更大程度上是表現他為什麼要選這個曲目,他平時怎麼跟人交往的,宣布成績的時候他的反應等細膩之處,實際上是把明星的內心用某種方式“撕”開來看的一種方式。而《中國好聲音》更大程度上是看到一個普通人的光彩之處、不同凡響之處。節目特點是轉身,隻要你歌聲足夠有魅力,我就會為你轉身,你就能成為我戰隊的成員,這就是《中國好聲音》對一個素人的要求。《中國好聲音》的表達邏輯是把一個普通人通過節目的規則設計推向極致,不是把他“撕”開看,不是讓他變得更通俗。而《我是歌手》正好相反,它是把一個平時人們覺得遠離自己的高大上的明星逐漸地“撕”開,讓你覺得他也有很普通的地方,相對來說比較常人的那種性格,計較得失也在乎輸贏。看起來都是真人秀,看起來都是歌唱類節目,但是他們的表達邏輯是反向的。素人節目一定是從人堆裡面尋找看起來不起眼但一出來就是蘇珊大媽那種讓人一下子驚艷、刮目相看的人,這就是素人節目的突出邏輯。如果從節目的文化和社會邏輯角度來說,它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體驗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思社會生活本身等等,那是另外一個層面,但是從節目單純的表達技術邏輯角度來說,就是這樣相反相成的。素人就是要表達他某一個方面的高大和與眾不同,而明星一定是把他“撕”開來看他的普通之處。為什麼要讓明星窮游,就是為了讓他在這種規定的情形之下,脫離他原先光鮮的生活場景,讓他表現出常人一樣的反應來,就要讓你艱苦一點,算計一點,不能用手機,不能刷信用卡,等等,你怎麼辦?這就是通過規則設計來表達明星身上的常人特征,這就是明星真人秀的突出邏輯。
關於真人秀的價值表達
價值表達我認為並不是必須要喊口號,必須表達某種主流價值形態直接的含義。第一,我們是看它對社會文化的引領作用。比如現在明星節目多了,素人節目少了,那素人節目就是一種引領,一種價值,讓文化生態、媒介生態、媒介表現有了一個更有寬度、更為平衡的表達,使文化表達不過於單一、極端,這就是一種價值。第二,看它有沒有創新,這也是一種價值。第三,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真實之后,看它能不能更好地引起人們積極的、健康的、有效的思考和行動。如果觀眾看了這個節目之后,學的都是醉生夢死、厚黑學,那就是負面作用﹔如果學了之后,是我應該這樣做人,這樣學習,這樣待人接物,符合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和人類關系的規律的話,這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它和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有一個促進、渲染作用,這就是它的正面價值。
比如央視2套的教育真人秀節目《青春季》,它的價值是在大家都在走“秀”這樣一個路徑的時候,它在引導著真人秀另外一種價值取向,就是它更接近於社會現實,更能在一種平衡豐富和完整的框架下去體會生活,思考生活。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一個好的媒體,一個好的欄目,其實“好”是無法規定的,但是它總是有些特征的,比如說它回答了這個時代最要緊的問題,解決了這個領域當中失衡的問題,在表達樣式方面取得某種平衡、引領某種模式,這就是它突出的價值所在。
關於真人秀的收視率
追求真實記錄的《青春季》的收視率在以白領和金融界人士為主要收視群體的央視2套還是不錯的,但是不如一些熱播真人秀的收視,如何來看待這個收視率?我覺得需要一個好的標准。本世紀初,英國BBC在電視業當中的價值中受到質疑。因為在英國收看電視是需要收執照費的,以資助BBC的運營。到了本世紀初,由於ITV商業電視和默多克的天空電視的介入,BBC的市場份額已經少於三分之一,隻有30%多一點。有的英國觀眾認為,我為什麼為了30%的收視份額交100%的錢?因此,英國成立了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去評估BBC對於電視業乃至於媒介文化的價值。調查委員會得出完整詳盡的報告,結論就是BBC的價值不能僅僅用收視份額去衡量,BBC的節目樣式和價值標准等決定了英國的媒介文化的底線。有BBC在,英國的媒介文化就有了質量的保障﹔如果BBC不在,就有可能突破媒介文化的底線。所以對於央視《青春季》這樣的節目,收視率好是我們的追求,但是如果收視率只是中等水平,也並不代表節目的價值,它可能在節目中提供了一種樣式、一種標准,這就是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的一種責任擔當和價值引導。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