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歷史與本質【2】

——兼談明星與素人的節目價值

王朋進

2015年10月26日13:01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二、本質:真人秀節目的核心價值在“真”而不在“秀”

縱觀真人秀節目發展演變的歷史,從早期的不太受關注,到今天的遍地開花,真人秀節目在積澱自身節目形態發展的同時,也在等待和適應電視觀眾消費的需求。21世紀以來的大紅大紫恰恰是這兩大因素相遇的結果:節目形態也逐漸成熟了,娛樂節目諸多的成功元素被成功引入﹔觀眾對那種過度的“秀”也有些厭倦了,希望看到真實的人的真實表現。

放在電視娛樂節目史的大背景下來看,經歷了上個世紀40、50年代的初期探索和戰后消費市場的恢復,電視這一新興媒介終於在60年代的美國迎來消費熱潮。彩色電視技術的問世、電視機的普及以及戰后經濟的恢復發展,電視逐漸引領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日常娛樂風潮。和消費文化共同生長的電視娛樂節目迅速將娛樂的特性和功能極致化,各種電視“秀”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電視娛樂節目創作在挖掘刺激性要素方面更是不遺余力,比如:游戲節目中高獎金刺激不斷加碼﹔娛樂節目不斷挑戰倫理道德底線等。各類明星更是借助電視鏡頭和大眾頻繁接觸,明星消費也成為電視節目制作的當然理由。

但是,所謂物極必反。電視在不斷耗竭式地挖掘真人秀的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消損它賴以存在的根基。在這樣的消費盛宴中,電視娛樂節目漸漸偏離本位、迷失自我,變得越來越“虛假”。著眼於商業價值視聽快感的享受和滿足,電視節目過分強調包裝、過分在意畫面效果,卻忽略了人們最基本的需求——真實。哪怕是非新聞類的游戲競賽節目,觀眾同樣希望和渴求真實。試想:作為觀眾的你是否願意看一個早已被操縱好了的才藝秀節目?而互聯網的興起則加速了人們對電視節目虛假性的厭棄:高高在上的媒體地位被剝奪,高深莫測的電視制作技術被普及,人們的自主性渴求從未有過地高漲。這一切不僅為真人秀節目的興起准備了需求基礎,其實也揭示了此類節目的本質價值。

另一方面,從娛樂節目形態發展來看,幾十年的積累和探索,再加上借鑒電影、廣播等其他文化領域的經驗,都為真人秀節目在上個世紀末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電視劇的故事性、競賽節目的挑戰性和懸念性、真人表現的紀實性被成功融入真人秀節目。

從早期的益智類節目到后來的約會類節目,從早期的綜藝類節目到后來的才藝秀節目,電視娛樂節目一些不變的元素逐漸被認識並被實踐檢驗。益智類節目最早開發了競賽性元素,這也是人性較為根本的一面,這也成為此后電視娛樂節目創作一大基本元素。約會類節目則以觸碰人性最為敏感的部分為賣點,以結果的未知性為懸念,扣動觀眾微妙的心弦。才藝秀節目則通過才藝的展示和比拼,激發觀眾內心深埋的英雄主義情節。但上述這些都還是技巧層面的。這些重要的元素得以贏得人心都暗含一個更為本質的要求——真實。如果沒有真實,這些節目的價值雖不能說蕩然無存,起碼也所剩無幾。這是它們的共同本質。

以新千年以來的發展來看,真人秀節目拓展的主要是題材領域,在規則技巧方面沒有太大變化或突破。從生存類挑戰,到才藝類比拼,“真人+競賽”的基本框架並沒有改變。“真人”不僅指節目中的人用真實的身份,還指的是在節目中的真實表現,而不是表演。“競賽”的特點不僅在於其形式:不同的人之間勝負高下的結局,更在於其所深含的“真實”——必須是真實的比賽,不能人為操縱結果。這兩個方面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要求——真實。這也可以視為真人秀節目的基本元素。因此,我們也可以確認,真人秀節目的核心價值在於“真”,而不是“秀”。換句話說,真人秀節目中,選手可以不如其他節目那麼會“秀”,但必須要“真”——甚至那種因為不會“秀”而顯得生澀的真實表現非但不是敗筆,反而是實實在在的看點。相反,如果沒有“真”,再好的“秀”、再成熟的演技也無濟於事。真人秀節目如果不能守住“真”的底線,也將失去觀眾的認可。這一點並非所有制作者心知肚明。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