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發事件報道前期
隨著時間推移,突發事件前方傳來的消息愈加豐富,媒體議程設置走向逐漸清晰,報道任務更加密集。許多人認為,前方記者因為最接近新聞發生地理應了解更多事實。但實際卻並不盡然,一個新聞事件具有多個層面,受制於時間和精力,前方記者隻能掌握並提供部分真實信息。另外,採訪計劃可能隨著事件出現新情況而發生變化。因此,后方編輯在該報道階段應該勾連相關信息,為前方記者“減負”。
第一,每天選題晨會前,查看公共郵箱是否有前方傳片。及時與前方記者電話確定當日報道內容,並向值班制片人、值班主任匯報。了解編委會當天報道要求后,及時與前方記者溝通,並約定傳片方式,若有連線部分需求,應事先說明大致方向和連線形式。
連線形式中直播連線(包括衛星連線、3G/4G連線)是最直接、最現場的一種回傳方式。因為省去諸多下載、上載環節,不僅縮短時間,還在制作環節上降低后方安全播出風險。不過回傳前,需要聯系總控機房提前測試信號,做好收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傳片方式對信號要求較高。
互聯網傳輸雖然畫質有保障,但會受到網速影響,上載需花費一定時間。合理分配傳片先后順序,可縮短制作周期。比如,為搶報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會,前方記者可在發布會結束后,第一時間在現場出鏡介紹要點回傳,文稿和其他同期再稍晚發回。
后方編輯對電話連線使用則要更加靈活。一般而言,電話連線可在條件不允許發回視頻報道的情況下,以及節目開播中前方更新消息時使用。為了彌補無圖像缺陷,可提前准備稍早前畫面提供給直播線,方便連線使用雙視窗。
有學者表示,在當今信息傳播條件下,后方編輯團隊站在信息食物鏈的最高端,信息獲取的廣度、深度以及信息合適能力都要遠遠強於前方。后方編輯如何“后補前方”?首先,根據前方記者當日報道方向,輔助其梳理各方報道內容和觀點。對其他媒體議題報道,可請前方記者核實后放大細節,增加報道深度。需要說明的是,后方編輯提供信息必須以官方為准,切忌使用消息不明或猜疑式內容。其次,在類似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會后記者回傳現場出鏡時,要做好消息補充准備。實際上,出鏡內容可能存在遺漏和表述不足的地方。后方編輯可將記者出鏡作為開頭,隨后將權威渠道搜集到的發布會內容補充說明在配音中。在前方記者不能及時傳回現場畫面時,可先採用央視畫面。
后方編輯也可以與前方記者溝通,梳理能實施的媒介議程設置。比如,在類似地震這樣的災難性突發事件報道中,可以開通“尋人和報平安”小板塊。后方編輯可通過媒體報料渠道獲取尋人線索,然后提供給前方進行核實走訪,也可以請前方記者將鏡頭轉向幸存者,發布相關信息讓牽挂中的家人放心。
三、突發事件報道中后期
相對初期和前期,突發事件進入中期后變得愈加有規律。此前碎片化信息已通過篩選、把關,報道走向和公眾議題討論更加集中。客觀上非突發可預見性的採訪報道變多,容易呈現常規報道樣態。轉瞬即逝的事件后,觀眾需求的可視化信息變少,但對事件背后原因等后突發事件開始渴求。
后方編輯此時的首要任務仍然同前期一樣,配合前方記者開展報道。再是要有意識利用創建的突發事件媒資庫,開始梳理突發事件發生各節點內容。梳理方面有二:一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梳理﹔二是從關注人的層面,即以事件利益關系人視角進行梳理。如果說前方記者是“新聞眼”,那麼后方編輯的任務就是讓觀眾更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質。記者在前方的所見所聞,必須在整合后才能進行有效解讀。
具體來說,后方編輯可以對前方記者發回報道的某方面內容進行整合,然后制作成新聞特寫。如以“大災面前的自救互助”為主題,后期編輯可對前方各組記者記錄的鏡頭,以及網絡熱點進行充分整合,通過採訪對象的微觀視角,展現宏觀主題。對前方記者報道中的熱點或者不易於公眾理解的專業知識,想辦法進行解讀。解讀方式有多種,可尋找背景資料,也可請相關領域專家說明。對於熱點討論,要在不違背新聞規律的前提下,力求輿論導向正確性與准確性,切忌傳播片面性、煽動性觀點。即便是事件存在爭議,也要做到各方觀點與訴求的平衡呈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