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談副刊編輯應具備的十種素質:怎樣做好新時代副刊人

馬國倉

2015年11月30日09:4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怎樣做好新時代副刊人

  核心閱讀

  副刊的成功,一定是要用版面內容來說話的,隻有編輯獨具慧眼,副刊上才會好稿頻現。

  甘坐編輯冷板凳,是優秀副刊編輯的境界,隻有坐得冷板凳,方能編出好副刊。

  編輯不僅要“有心栽花”,創新思維手段,而且還要用心耕耘,保障栽花“花開”。

  “配菜”不再是配角,這是副刊的機遇,也可以說是報紙的機會。

  副刊作為傳統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報人辦報沒有不開設副刊的,讀者讀報少有沒讀過副刊的。在國內外報業發展史上,知名的副刊曾成就了不少品牌報紙,副刊本身也成為報紙的一大品牌,人們在談論這張報紙時必然會談及它的副刊。

  品牌副刊並非隨報紙天然生成,它是辦出來的。副刊的出版離不開副刊編輯,品牌副刊無一不是優秀副刊編輯長期精心耕耘而成,副刊編輯水平直接關乎到報紙副刊質量高低、影響大小。報紙副刊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副刊編輯成長史。編輯於報紙副刊如此重要,那麼,作為一名副刊編輯,在當下究竟應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不辱使命,成為新時代優秀副刊人呢?筆者以為,十種素質直接影響副刊人,進而影響著報紙副刊質量。

  獨具慧眼,撥雲識得好作品

  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神聖職業,慧眼識得好作品,並將其修改加工、安排刊發在副刊版面合適的位置上,是副刊編輯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一名副刊編輯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在上世紀報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許多知名報紙的副刊每日收到的投稿數量多得隻能用麻袋盛來,編輯在拆閱數量龐雜、質量參差不齊的來稿中,善於發現好稿,是一項艱苦勞動,體現的是編輯的能力和水平,很多編輯通過識得好作品,發現並培養了好作者。許多作者也因為有編輯的慧眼識才和不斷鼓勵,才最終走上創作道路,甚至成為大家、名家。當下,昔日“盛景”雖然不再,但副刊作品往往是從心靈流淌出來反映人們情懷的東西,越是社會節奏加快、越是生活壓力加大,人們越是希望通過副刊作品或表達感悟,或尋找慰藉。人們對副刊的需求似乎並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來稿從紙上到了網上,編輯工作更多地從以前的選稿到現在需要約稿。但這樣的變化更需要副刊編輯練就一雙慧眼。一方面,互聯網極大激發了人們的創作欲,使得網上來稿更為踴躍龐雜,網選稿件更需編輯撥雲方能識得好作品﹔另一方面,編輯約稿往往面向一些知名作者,但約來的稿件並不見得件件都是精心寫就的好作品,這需要編輯練就慧眼,把質量不高的應付稿件剔出來。副刊的成功,一定是要用版面內容來說話的,隻有編輯獨具慧眼,副刊上才會好稿頻現。

  能編會寫,練就業務多面手

  編輯編輯,最主要的工作是編稿,但作為優秀副刊編輯,僅僅能編是不夠的,還需要會寫。縱觀我國副刊發展史,像孫犁等一代副刊編輯名家,既是編輯大師,又是寫作大家。能編體現編輯的功夫,但會寫的副刊編輯更具優勢。首先,會寫的編輯善於和作者換位思考,更容易體會並尊重作者寫作的付出和艱辛,讓編者和作者的交流更順暢、更深入,編稿時更易理解稿件,約稿時更好溝通心靈。其次,報紙出版周期短,有些時效性強的副刊選題策劃,一旦找不著或者沒有合適的作者和稿件,會寫的編輯還可以親自上陣,出手救急。能編會寫,應該成為副刊編輯的兩翼,一名優秀副刊編輯,隻有具備兩翼,方能翱空飛翔。

  不忘本位,具有新聞敏感性

  報紙被稱為新聞紙,是因為它是具有時效性的出版物。副刊是報紙的組成部分,報紙副刊也必然具有時效特性。同樣,副刊編輯作為報紙新聞採編隊伍的一分子,雖然並不編發新聞,但他們身上有著與報俱來的新聞DNA(基因)。由此不難發現,副刊版面刊發的內容雖然不是新聞作品,但它也需要講求時效性。“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一些反映時代發展的大事件,報紙新聞要及時報道,濃墨重彩進行宣傳,副刊編輯也要懂得從副刊的角度及時策劃積極配合,從選題到版面都要貼近反映這些時代大事件。副刊編輯如果沒有新聞敏感性,策劃選題、編輯版面不講報紙副刊所具有的時效性,那他就是忘了自己是新聞人、忘了副刊是報紙的副刊,這樣的副刊內容就會遠離生活、脫離現實,和報紙辦成兩張皮。應該說,沒有新聞敏感性或新聞意識不強的副刊編輯是辦不好報紙副刊的。

  耐住寂寞,甘坐編輯冷板凳

  盡管副刊於辦報很是重要,但副刊發展也歷經盛衰,其成長離不了時代“大環境”和報業“小環境”。報紙副刊經歷過“火”的年代:一篇優秀副刊作品曾引來這張報紙“洛陽紙貴”﹔報紙副刊也遭遇過“灰”的歲月:經濟杠杆曾一度使一些報紙弱化甚至取消了副刊。無論時代環境怎樣變遷,報業市場如何起伏,一張真正的報紙是不能沒有副刊的。副刊是副刊編輯施展才華的舞台、崗位存在的價值。副刊編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的價值抱有信心。經歷“火”的年代,要頭腦冷靜,避免浮躁﹔遭遇“灰”的歲月,要樹立信心,學會堅守。甘坐編輯冷板凳,是優秀副刊編輯的境界,隻有坐得冷板凳,方能編出好副刊。優秀的副刊編輯,心中永遠想著如何讓副刊以內容引人、靠質量騰飛。坐冷板凳不一定會讓副刊成功,但成功的副刊一定是有若干甘坐冷板凳的副刊編輯。

  融入生活,投身實踐接地氣

  副刊編輯要甘於寂寞,又要不甘心寂寞。副刊作品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時代、反映生活、反映實際,副刊編輯就不能整天泡在編輯部,兩耳不聞窗外事。即使現在有了互聯網,可以網觀一切,但正如常言所說“百聞不如一見”“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辦公室裡是找不到融入生活的那種感覺的。副刊編輯不去深入火熱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會脫離生活實際,既聯系不到好作者,也約不到好作品,更編不出好版面。或閉門造車、或坐等來稿、或把副刊版面當作垃圾筐,這樣的副刊連編輯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更別說讀者感興趣了。生活是創作的源頭,也是編輯的活水。副刊編輯要想在自己的版面上刊發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就要像採編新聞的記者編輯一樣,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更多地投身實踐,更深地去接地氣,更好地感受生活。隻有這樣,富有生活氣息和溫度的副刊版面方能出彩並吸引讀者。

  有心栽花,勤於耕耘好版面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話不適用於辦副刊,好的副刊必須要“有心栽花”。用心感受生活,精心耕耘版面,好作品成就好版面,好版面催生好副刊。翻開現在的報紙,報報都有副刊,這一方面說明報紙對副刊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給辦好副刊增加了難度。副刊版面多了,稿件需求大了,爭作者、搶好稿,副刊也成了競爭場,不僅辦刊競爭無序,更嚴重的還在於版面質量差強人意,內容假大空、文章同質化,重復刊登、低俗膚淺等現象在報紙副刊版面上比比皆是,副刊的內容質量令人憂慮。副刊要避免這類問題,就必須創新,而首當其沖的是編輯創新。編輯不僅要“有心栽花”,創新思維手段,而且還要用心耕耘,保障栽花“花開”。對新時代的副刊編輯而言,擁有澎湃的創新力,既是業務基本功的要求,又是崗位新使命的期待。真可謂編輯風景無限好,創新花開別樣紅。

  廣交朋友,不搞作者小圈圈

  做副刊編輯就得廣交朋友。要交讀者朋友,了解讀者對副刊的需求和意願,隻有找准了讀者需求這根脈,辦刊才能有針對性,內容才會受讀者歡迎。除了交讀者朋友外,副刊編輯還必須廣交作者朋友。作者是副刊內容提供者,是辦好副刊的重要資源。一個優秀的副刊編輯必須有一支優秀的作者隊伍,編輯的作者“朋友圈”應該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越廣泛越好。副刊因為在辦報中相對獨立,副刊編輯如果不廣交朋友,其作者隊伍很容易形成熟人小圈圈,今天你在你的版面發我的作品,明天我在我的版面發你的作品,副刊版面成了作者的“自留地”,版面內容總是那麼幾位作者在自娛自樂、無病呻吟。作者隊伍小圈圈很難培育出品牌副刊的大氣魄。

  開放辦刊,學會+上互聯網

  當下,互聯網的沖擊和新媒體的擠壓,讓傳統媒體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融合轉型正成為傳統媒體突圍新生的必由之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借用新技術、借鑒新媒體,則成為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作為傳統報紙媒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副刊媒體也同樣肩負推動報業融合轉型的使命,應該說,融合轉型時代,傳統報業面臨嚴峻挑戰,但報紙副刊似乎正迎來發展機遇。因為你會發現,現在包括微信在內的新媒體上點擊率最高、傳播最廣的都是些“心靈雞湯”,或是保健養生之類的內容,而這些恰恰是報紙副刊內容的主體之一,報紙副刊刊載的這樣一些內容,經過嚴格的三審把關,內容更有營養,觀點更具權威,宣傳更有公信力。如果副刊好文章“+”上互聯網,就會流傳更廣、影響更大,更有助於提升副刊的影響和品牌。其實,現在許多報紙副刊都已紛紛開設了微信公眾號,不難想象,互聯網時代的副刊編輯,隻要具備開放辦刊的思維,學會與時俱進,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好互聯網的技術與平台,就會打造出互聯網時代全新的副刊升級版。

  提升自我,加油充電善學習

  品牌副刊必然是版面內容豐富的副刊,這需要副刊編輯不斷提升自我,成為真正的“雜家”。本領是不會自然提高的,副刊編輯編輯副刊,雖然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但這只是被動地學。當今時代,社會飛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層出不窮,副刊編輯要想成為“雜家”並非易事,隻有增強學習的能力,主動學習,善於學習,時刻加油充電,才能不讓自己落伍,也才能適應讀者需求,讓副刊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知識是副刊編輯做好工作的“壓艙石”,學無止境,副刊編輯要長本領,需要不斷地學,不懈地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並善於學以致用,用持續的學習成長自己,以業務的提高成全副刊。擁有豐富文化內涵,具備較高審美眼光,對成為一名優秀的副刊人至關重要。

  敲響邊鼓,小舞台上唱大戲

  在傳統報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新聞一直是報紙的主打產品,是送達讀者餐桌的主菜,副刊作品至多是涼菜、配菜,既是為豐富餐桌的需要,也是為滿足部分讀者口味的需求。正如好的配菜同樣能創出餐館品牌一樣,優秀的副刊能讓報紙享譽讀者,成為該報在媒體市場激烈競爭中勝出的“殺手?”,但配菜終究是配菜,副刊始終是報紙相對邊緣化的版面。但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種情況似乎正發生著變化。以前人們讀報是在讀取新聞,現在更多的是談論從手機或電腦上獲知的新聞內容。新聞都在網上,讓作為“新聞紙”的報紙正在失卻新聞平台的優勢,但互聯網關上報紙新聞的“門”,卻打開了副刊和評論的“窗”,打動讀者心靈的報紙副刊和向社會亮明觀點的評論卻受讀者青睞,成了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強於新媒體的兩大支撐。“配菜”不再是配角,這是副刊的機遇,也可以說是報紙的機會。如同配角也能成為角兒,小舞台上也能唱出大戲。作為新時代副刊人,隻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敲響副刊這一報紙內容的“邊鼓”,就會讓報紙副刊在傳統報業媒體融合轉型中有更大作為。

  (作者系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