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1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黃克功案件》:電影市場化背景下主旋律轉型探索

趙蘭靜

2015年12月28日09:4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我國的主旋律電影,一方面受眾對其形成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商業電影也對其產生較大沖擊。在這雙重影響下,我國的主旋律電影亟待轉型。在我國電影市場化背景下,《黃克功案件》正是對主旋律電影轉型的一次有益探索。《黃克功案件》通過題材選取、情節敘事以及視聽語言的運用,試圖融合商業電影元素,滿足大眾市場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黃克功案件﹔主旋律電影﹔轉型

《黃克功案件》從一個真實的歷史案件入手,通過顛覆以往的題材選取、敘事方式和視聽表達技巧,將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與商業電影元素有機結合,既不同於以往以“高、大、全”為主要特征的紅色電影,也不同於將意識形態完全抽離的商業電影。導演對於影片敘事和呈現方式的探索,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主旋律電影與主旋律電影轉型

主旋律電影口號產生於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和多元文化思潮的背景下。1987年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1989年,滕進賢在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繼續強調,“所謂主旋律並不是‘量’的概念,而是一種‘質’的概念,是指代表著那個社會、那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藝術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最高水平的主潮發出的強音”。①

主旋律電影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意識形態的內核,②其題材多為表現中共英勇抗戰的戰爭類影片,如《地雷戰》《地道戰》等﹔展示共產黨人甘於付出、勇於奉獻的人物傳記類影片,如《焦裕祿》等。一方面,長期以來,主旋律電影給人形成了一種“高、大、全”、枯燥說教、歌功頌德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隨著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受眾的審美趣味也隨之而變,此外,受商業電影的沖擊和影響,主旋律電影需要尋求突破。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王放放執導的電影《黃克功案件》,無疑從題材到敘事、再到視聽語言上對我國電影市場化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轉型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二、題材:對歷史事件的選擇改寫

《黃克功案件》改編於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桃色案件”。1937年10月,正值國共合作初期,陝西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十五隊隊隊長、抗戰英雄黃克功,因為對同校女學生劉茜求婚不成而對其開槍並導致其死亡。國民黨政府開始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和宣傳,形成輿論壓力,黃克功案件逐漸產生廣泛影響。當時邊區最高法院剛成立三個月,各項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在國際國內嚴峻的輿論環境下,邊區黨內以及群眾之間圍繞著對於這一刑事案件如何審判展開了爭論。

(一)“桃色案件”選材是對主旋律電影題材的創新

盡管電影的主題仍然是主旋律電影的范疇——弘揚共產黨嚴明軍紀、執法必嚴的優良作風,在題材上卻打破了傳統的戰爭題材或者人物傳記的做法。一方面,《黃克功案件》的題材是一個在商業市場中頗具有噱頭意味的“桃色案件”,題材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這在主旋律電影中十分少見。另一方面,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往往受意識形態的制約,表現黨和軍隊的良好形象,而《黃克功案件》中的主角卻是一個自以為有功而驕傲自大,戀愛不成殘忍殺害無辜百姓的軍隊團長,與常規題材相比又大相徑庭。《黃克功案件》在選材上推陳出新,沖破禁忌,消解了以往人們對主旋律電影形成的“高、大、全”的刻板印象,在主旋律電影中別具一格。

(二)題材改寫實現對法理的抽離和對人性、倫理的填充

對於黃克功案件這一歷史事件,以往人們更多關注案件本身的法理審判,《黃克功案件》類似於檔案電影,受制於敘事文本而很難有發揮的余地。劇本卻增添了細節和矛盾企圖抽離敘事文本自身的對於法理的關注,轉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人性和倫理。影片用大量的細節表現了黨內黨員之間的人性掙扎和關懷,如作為審判長的雷經天要審判自己曾經的救命恩人時的感情的波動,賀子珍在得知對自己有恩的黃克功殺人被關押在監獄時留下的眼淚,等等。劇本通過對細節的運用和沖突的設置,試圖填充電影的文化內涵。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