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论专业主义与新闻精神的双向培育【2】

——兼谈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实务课程中理论实践的结合范式

张萱

2014年02月26日10:4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2.新闻媒介所需人才的特点

与教学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当今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珂在南都的人才招聘中曾说过:“是同事,不是下级办事员;是能碰撞激发的对手,不是顺从听话的‘记’者;不一定要喜好相同,但一定要热衷探究新闻;南方能给你的条件未必很多很好;南方能做到的也许更多是包容,包容你的独立思考,包容你的狂野奔放,承载你力所能及的担当,鼓励你超越前辈的创新。”

2010年11月19日华西都市报总编辑陈代阳在对全体员工的告别演讲《新闻是一种理想》中提到:新闻是一种理想——而我们的理想,就是有更多的人走上这个领奖台,即使曾经沧海也会为一张薄薄的证书怦然心动,终生难忘。……我们的理想,就是让对手和读者赞叹,也忍受因戴着镣铐跳舞引来的责难甚至嘲笑。……我们的理想,就是耳边总萦绕着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喃喃自语:应该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而不要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在这洋洋洒洒数百字如散文般的抒情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资深新闻人重提的“新闻理想主义精神”,这就为新闻教学提出一个参照点:大学教育不能脱离社会,但大学教育也绝对不能等同于社会。如果学生在接触新闻事业的最初阶段,就没有接受并树立起一种具有理想主义的新闻精神,我们又如何期望社会能够给他们上好这一堂课呢?新闻的理想主义精神,在曹珂的话语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那就是所谓新闻的理想主义精神,绝对不是空想主义精神,而是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勇于担当,具有超越意识的一种信仰。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所著的一本书中曾写道“作为一名记者,总是从记述层面向前发展,这也是我自己在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当2003年被戴上了‘战地玫瑰’的称号后,我已经很多次告诉我的同行,我希望有一天,人们认识我,不再是因为我的勇敢,而是因为我的专业,以及我对事件的观察,最终分享我的观点。”[5]1995年进入创办初期《南方周末》的张晓舟,在2009年秋离开这个岗位时说:“作为一个媒体人,在我死后,墓志铭上应该写着:这里埋着一个制造了数千万文字垃圾的人。”[6]在新闻人闾丘露薇和张晓舟的思考与自我反省中,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种自嘲,也反映了一种自我反省。当然,并非是闾丘露薇的新闻报道缺乏专业性,也并非是张晓舟的文字形同垃圾,而是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作为一名媒介人的专业素养,是如何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文字表达的不满实现的。

可塑性与质疑性并存,对新闻理解过于务实,这两点特征是当代新闻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记述型到思考型”记者是媒介对新闻人的现实需求,那么作为新闻院校的教师,我们要培养的就是一种具有新闻理想主义精神的“新闻人”,它意味着人才的专业性,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当前新闻业务课程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和改良,应是每一个新闻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