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论专业主义与新闻精神的双向培育【5】

——兼谈大数据时代下新闻实务课程中理论实践的结合范式

张萱

2014年02月26日10:4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教学中的方法和效果

1.新闻兴趣和理想主义精神——新闻教学的基本思路

历史学家米切尔?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曾说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人类一直在交换着相似的新闻。”这种“相似的新闻”就是指在新闻中那些相对稳定的部分,即新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这是贯穿在新闻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基本主线。我们在上文提到过,这一代学生兼具可塑性与质疑性的双重特征,他们对于新闻事业的判断和理解是处于一个可进可退的阶段中,这就和过去新闻系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持有高度信任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由于他们对信息掌握程度相对较高,自我判断意识更强,因此新闻实务课堂应该发挥的首要功能,显然不是纯粹的技术或理论传承,而是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兴趣,进而强化学生的新闻理想主义精神。兴趣最基本的要义是内容的新颖,这就要求新闻教学的内容既要紧贴时代发展,呈现新闻现象的新动态,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视野,关注社会的每一次变迁与新闻实务革新之间的关系。大学新闻教育更应如此,它需要帮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会思考,而不是只追求传授唯一的答案。就好像大数据在新闻领域中的活跃程度远不如其他行业,其中观念原因是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目前的媒介从业者多是在“内容为王”的新闻观念中培养出来的,文科思维带来的对技术的低敏感度,使得技术创新的思维不够活跃,追根溯源,在新闻教育阶段,教师观念的滞后性就应为今天这一困局负责。

通过教师自身不断的观念更新,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闻理想主义精神。在这个信息爆炸、新闻真伪难辨的时代中新闻理想主义精神更显可贵,它包括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培养;包括树立起为多数人争取利益,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的价值观;也包括成为社会大众的探照灯,将新闻职业做成一项事业的精神追求。在这方面多介绍一些知名记者的经历和影响社会进程的新闻事件,例如,讲述第一个曝光三鹿奶粉事件记者简光洲的故事,让学生讨论记者的职业操守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柴静在央视10年心路历程的个人故事,进行关于记者生涯规划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从庞杂冗余的信息中看见正能量,从而在内心建立起坚固的新闻理想主义精神以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才是令学生真正受益终身的知识。[11]

如果说保持长久的新闻兴趣是未来新闻人的左臂,那么新闻理想主义精神则是右臂,作为新闻教育者引导他们带着最初的梦想进入新闻这个领域,保持热情从事这份职业,才是教学之首要。朱立说过:“我们的学生工作以后,老板要求他做违规的事情,他不得不做,但他价值判断上能够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新闻教育的成功。”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