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务课程重技能轻理念的认识误区
实务课程重技能训练,但是新闻的操作技能显然不是僵化的,它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新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在变、信息的载体在变,那么,获取信息的手段、将信息转化为新闻的写作方法,以及对新闻的呈现方式自然也是一种变动性极强的事物。在信息化的今天,新闻报道流程中几乎所有的可操作成分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性,而唯一不变的,是新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就像陈力丹在介绍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介入式采访和偷拍偷录,原则上是不能做的,展现嫌犯或罪犯的形象是非法治的,但我们有的教师在理论课上把介入式采访却作为经验正面叙述。他们不仅介绍了这种采访的方式,还运用大量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论证这种做法”。像这样完全背离正确价值观的“纯技术”教学理念只能说明,目前我国新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黑白不分”,教师在认识上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这本是作为新闻学教师应该明确的基本内容,可他们往往只习惯于关注对新闻技能的吸收借鉴,忽视新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那么,一旦出现这样的认识误区,再有效的采访技巧也会成为“无根的空中楼阁”[9]。
再如,“预测性新闻”在传统新闻中本是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写作类型,但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过去人类行为、社会关系等这些并不为新闻媒介重视的资源,都在大数据分析下呈现出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次关系。这样一来,传统意义中难以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预测性新闻”就有了新的事实基础——大数据。比如,近期联合国推出了一个名为“全球脉动”(global pulse)的项目,旨在利用数据分析了解人们的生存状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这个项目着重对实时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分析,用来了解某些地区人们的境遇、有关政策或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以相关信息指导援助项目。同理,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预测方法也可以为传媒所采用,譬如媒体对人们在网站上阅读某一条新闻时的点击、删除、链接、回放、留言等一系列内容和行为方式进行数据化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就能够通过数据整合获得规律性的发现和“预测性的报道”。这种得到了数据支持,具有理性和科学因素的“预测新闻写作”就与过去主要依赖个别专家的经验判断有了本质上的区别。那么,还恪守在传统理念中的新闻教学必然无法正确地给学生讲解“预测性新闻”的写作革新。
除此之外,大数据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预测性新闻”的传统属性,而且还有可能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影响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比如,2012年12月初,“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Tow数字新闻中心发布了一份题为《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顺时而动》的研究报告,认为新技术带来新闻生产流程质的变化:截稿期与新闻形态不再严格限定,地理因素对于新闻信息收集、生产、消费而言不再重要,社会活动与数据的信息流提供了新的和未经过滤的素材”[10]。这份报告意味着,新闻工作流程不再是以完成一篇采访报道为终点,而是从采访、编辑到播出的全过程都可以不断修改、不断调整甚至重制以符合新需求。这种区别于过去封闭式、一劳永逸的内容生产方式,对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结构”“对话体结构”等新闻写作模式必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虽然这种被称作“在线内容管理”的开放式新闻写作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注意到这些变化,具有革新理念的意识对于新闻教育者来说比介绍结论更为重要。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