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3期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马  艺

2014年03月04日17:1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而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尽管这期间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从我国媒介生态大环境中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由隐性向显性发展。本文旨在研究作为新媒体受众主力军和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同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把关人

随着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成为一种“社会公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美国学者斯坦利?巴伦直言,“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致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们塑造现实。[1]”媒介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消费的一支主流力量,由于缺乏对大众传播机构传播的信息独立思辨的能力,对这些信息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误读、误用以及可能被严重误导,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培养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一、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他的学生汤普森于1933年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提出来的。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总体上仍处于起始阶段。尽管我国迈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入,以至于我们一直引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2]”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1.7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了1.2小时。新媒体一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方面又成为了假新闻、快餐文化的温床。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提高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受众的第一主力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变得亟不可待。

(一)新媒体下的快餐式消费

就如萨拉?赫迪所说“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人无须为他人的无知负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并不深入,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餐盒饭一样,但求填饱肚子不求它有营养成份。在媒介接触目的上,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明显,偏好于轻松、愉快而无营养的信息以寻求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对于新媒体中海量可检索的知识,大学生并未利用它们发展完善自己,反而因其便利、易得,而降低了对自身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养成了浮躁、投机的作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事件就反映出大学生利用网络投机取巧的冰山一角。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行为还仅仅停留在纯粹的阅读、接受信息上,缺乏对信息理解基础上的主动探讨反馈和评价批判,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更是有欠思考。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