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素养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凭借直觉或“良心”进行道德选择。但在科技传媒领域,从业人员面临诸多道德选择的困难,如很多科技主题本身存在道德争议;科技传媒工作一般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去取舍;科技传媒影响广泛。因此,在面临复杂的道德选择时,科技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以免在面临复杂的道德选择时无所适从或做出低质量的选择。
基于此,本文认为科技记者的道德素养应要求科技记者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选择,以提高做出的决策质量。在设定道德素养框架时,根据分析道德问题的过程,将其分为识别、分析、拓展三个阶段。道德素养要素主要体现在前两个阶段上,它与道德素养框架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而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为道德素养的三个要素,即一级指标,包括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道德分析能力、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思维拓展能力。
1.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指当科技记者面临一个有关选择的话题(如是否报道或以何种角度报道)时,能够识别该话题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并对其道德属性(如重要程度和涉及的价值)进行初步分析。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的二级指标如下。
(1)道德问题判断。科技记者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指能够判断当前话题是否涉及道德问题,是进行道德决策的第一步。如在传递某个科技信息时,能否判断它可能存在伦理道德问题。(2)道德程度判断。该指标指科技记者应能够判断道德问题的重要程度。它包括(如果不解决或解决不当)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后果,问题所要求采取措施的迫切程度。(3)道德价值识别。该指标指科技记者能够识别情境中包含哪些价值。道德价值识别要求识别的价值有一定的全面性,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如只看到新闻的轰动效应而未看见可能对受众造成的精神刺激)。
2.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分析能力是指运用理性手段分析道德情境,并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包括道德框架的运用,以及对事实和价值的评估。
(1)运用道德框架。道德框架包括基于动机、行为和结果的推理,以及基于责任的推理。具备道德框架,并不意味着一定了解道德框架内容,而是需要在面对具体材料时,能够分析某种做法动机上善恶如何,行为上是否合理,结果上是否合适,以及是否符合职业公认道德准则的要求。(2)评估事实的能力。该指标包括全面把握传媒材料的相关事实,并对其可能造成的道德结果做出推断。这就要求科技记者首先能搜集到相关事实,如在判断有关克隆人的问题时,能了解到相关实验进行时的科学伦理细节和科学界最新动态;其次是能对事实与当前情境的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那些事实对于目前的道德判断尤为重要;最后是对事实的道德结果进行推断。(3)评估价值的能力。该指标要求科技记者能够评估情境中反应的价值的相关性,并去粗取精,消除偏见。去粗取精,是因为关联度越大的价值对最后决策的影响越大,对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得越清楚,决策的最终结果越明晰;消除偏见是因为偏见一般产生于不相关价值的关联。
3.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思维拓展能力。对道德问题的识别能力是指通过运用想象力或直觉思维能力为道德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换位思考能力、大局思考能力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因为,科技记者在进行道德分析时,不能机械地运用理性道德分析工具,而应适时跳出思维框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换位思考能力。该指标指科技记者应能够体会到受众在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如不应当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播放可能诱发癫痫病的视频画面,不应当在不必要时展示残酷、血腥、恶心的场面等。(2)大局思考能力。该指标指科技记者应能够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宏观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这就要求科技记者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跳出利害双方的利益纠缠,从大局视角来做出道德选择。(3)道德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该指标指科技记者应能够为科技道德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这就要求科技记者应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在做出道德选择时能够摆脱“非A即B”的僵化思维模式,通过设计“第三条路径”顾及到各个价值,走出道德困境。
三、提升科技记者素养的对策建议
科技记者素养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实施,是一个漫长的素质提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报刊(科技期刊、科技类报纸等)、广播电视科学栏目、网络媒体等科技传播主体应当秉承为社会培养专业科技记者的理念,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培养选拔机制,从而提升科技记者的素养能力。针对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提升科技记者素养,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选拔和培养,强化科学素养的水平提升
陈力丹指出:传媒对科学报道的误读,一是传媒领域和科学界存在不同话语体系造成的,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二是记者缺乏科学素养;三是利益驱动下记者不遵循职业道德[5]。因此,建议科技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科技传播主体在选拔和培养科技记者时,应结合科学素养指标,有针对性地提高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水平。如在招聘和选拔科技记者时,选择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结合各科技传播主体所涉及的科技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可邀请资深的从业人员为科技记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等。
(二)结合科技传播实务,量化信息素养考核指标
鉴于信息素养涉及的实践技能较多,科技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科技传播主体应针对自身的业务特点,进一步制定出可量化的信息素养考核指标,如熟练掌握哪些信息检索工具,熟练操作哪些图文视频采编设备等,以实现对科技记者信息素养评估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融合环境的全能型背包记者。此外,专业院校应结合可量化的信息素养考核指标,完善科技记者信息技能的培养体系,为不同科技传播主体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科技记者。
(三)加强道德伦理训练,不断提升道德选择能力
在科技传媒实务中,科技记者在报道许多社会热点议题(如胚胎干细胞研究、空间探索、遗传隐私等)时,应有较高的受众本位意识,以减少科技新闻报道对受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科技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科技传播主体在培养科技记者时,应通过各种科技道德情景的模拟训练和定期的案例培训(如黄金大米,韩国黄禹锡事件等科技危机报道等题材案例),不断提升科技记者对自身业务经常涉及的某一领域科技新闻的道德选择能力。此外,在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科技传播主体还应尝试制定社交媒体政策[6],对科技记者使用新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行为加强道德约束,以减少不当的私人化的科技信息传播行为对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2013KPYJD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荣庭,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组织传播,科普新媒体,教育新媒体,公益新媒体研究;李雅筝,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网络新媒体、数字科普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光元.诺贝尔奖得主白川英树:社会需要科学记者[EB/OL].千龙新闻网,2004-04-16.
[2] 牟慧玲,蒋宏.上海媒体与国外媒体科技传播的比较与启示[J].新闻界,2007(2).
[3] 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2).
[4] 丁申桃.互联网络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情报学报,1998(2).
[5] 陈力丹,叶梦姝.再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摒弃“垃圾科学”与科学好新闻的产生[J].新闻大学,2011(1).
[6] 白净.新闻记者使用社交媒体规范探讨——中国大陆媒体、路透社、美联社规范比较研究[J].新闻记者,2013(3).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