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6期

《致青春》和《那些年》艺术风格对比

刘澹雪

2014年06月10日14:0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内地台湾青春片艺术风格对比——以《致青春》和《那些年》为例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上映之后反响较为热烈,成为内地青春片的典型。而台湾地区以青春片见长,其中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代表。内地和台湾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差异,使得两者呈现不同的影片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色调浓重,具有悲情主义色彩,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色调明朗,风格清新纯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也不尽相同。同时,两位导演身份和性别等差异也是造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青春片;影音风格;镜头运用;人物塑造

赵薇导演的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唤起了观众对青春的集体回忆,中国内地青春片或将作为新的类型片崛起。而21世纪之后的台湾电影被宣布“台湾电影已死[1]”之后,却被青春片拯救,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将台湾这股青春片的热潮推到了顶峰。内地和台湾青春片的热映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因此两地青春片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影音风格、镜头运用、人物塑造和导演风格等方面对比,比较两地青春片差异。

一、影音风格:浓墨重彩的油画和清新唯美水彩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着一个悲情式的结尾,每个主角都历经爱情的酸甜苦辣,整部电影浓墨重彩青春的迷惘和消逝,弥漫着一种蓝色的忧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用阳光斑斓的色调言说青春的小遗憾。电影延续了台湾青春片一贯的电影风格,纯美路线、细腻唯美的画面、温和纯净的色调,同时又“兼具小清新与重口味”[2]。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音风格是由视听符号、剪辑手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最鲜明的是两部电影色彩应用所呈现的不同。色彩不仅在电影中发挥着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同时具有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

赵薇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运用了蓝黄两种对比色来彰显电影关键情节,结构整部电影。女主角郑微意识到自己由讨厌到喜欢上陈孝正,独自在天桥上漫步散心,景别深处是深邃神秘的幽蓝光,而路灯则泛着温暖的黄色光芒;陈孝正深夜把郑微从男生宿舍揪出来,陈孝正身着淡蓝色牛仔衣,郑微穿着黄色羽绒服,对话背景的橱窗也是黄蓝两色灯光交融。每次这种蓝黄色彩的对比出现,郑微与陈孝正的感情路线都要推进一步,同时这种黄蓝两色的对比也赋予了角色不同的性格,郑微如明黄一般明媚活泼,陈孝正如蓝色一般深沉忧郁。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依赖的不是色彩对比,而是通过以白色和几种清新小色调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电影中联考后的主角们在海边戏耍,白色的衬衫、淡蓝的海水和天空、灰色的高墙。九把刀在影片中也添加了很多“重口味”元素,例如柯景腾赤身裸体在家里走动,沈佳宜室友剔除腋毛的画面。整部影片的色彩饱和度不如《致青春》高,如果说《致青春》是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些年》则如水彩画一般,色彩朦胧下却有一种明媚和清新。

二、镜头运用:镜头语言教科书与MTV式的镜头拼接

两者在镜头语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镜头语言犹如一本镜头运用的教科书,譬如电影开始仰拍的一排法国梧桐,阳关斑驳,树影婆娑,这让许多观众的印象深刻、惊叹不已;郑微和林静追赶录取通知书时的俯拍镜头;朱小北愤怒的向超市外围观的同学扔凳子,凳子破窗而出的特写镜头。教科书式的镜头堆砌,使影片风格比较游离,缺乏流畅感。

台湾“新电影主要是通过对长镜头、深焦摄影和定镜拍摄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谋求美与真的统一,建构写实主义的影音风格。[3]”

台湾青春片也一直贯承这类风格,而《那些年》充满着MTV式的镜头拼接,4~10秒就切换一次镜头,是九把刀对台湾写实主义传统的创新发展。影片中柯景腾和沈佳宜圣诞假期约会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玩闹、吃零食的镜头交错切换,这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明快流畅,极具情绪渲染力。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