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介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看电影已经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电影消费过程中的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将以电影《小时代》为例,在分析电影出品方从角色设定、语言特色、奢华氛围营造及父母形象刻板化等四个方面将电影打造成符合青少年审美口味的大餐的同时,讨论青少年电影消费的媒介素养认知与培养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电影消费;媒介素养
《小时代》系列由原著作者郭敬明亲自担任电影导演和编剧,电影一经上映,票房数量远远超过同档期其它影片。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小时代》电影的主要观影群体均为青少年,他们为电影的高票房做出了相当可观的贡献。《小时代》究竟靠哪些因素吸引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青少年在观影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电影方面的媒介常识?本文拟结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心理特点,对《小时代》系列进行拆解剖析,探讨该影片的内容形式如何与目标受众定位契合,以此成功吸引青少年受众群体关注。在此基础上,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兼谈青少年电影消费中的影视技术认知与培养问题。
一、青少年构成《小时代》观影主体
“郭敬明品牌”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死忠”紧紧簇拥在其周围。《小时代》电影开拍之初,“四迷”们就开始期待,等到电影上映时,大批郭敬明的粉丝更是蜂拥而入,抢占影院。针对影评人史航等人对《小时代》电影和郭敬明的批评和质疑,支持者们的回应也非常强烈,称其“老了”、“该退休了”,更有甚者不惜出口成“脏”,来维护偶像。
《小时代》百度贴吧是所有《小时代》电影和书籍的喜爱者的聚集地,根据贴吧中一张调查会员年龄的帖子的结果显示:共有949人参与了年龄调查,其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13岁的成员,共201人;其次是16岁成员,共154人,14、15和17岁的成员人数也均超过10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贴吧中大多数成员均为90后。成员在这里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电影喜爱:贴吧当中随处可见的是专为某位演员而“盖”的“楼”,即在这个帖子当中上传了这位演员大量的图片、视频或新闻,供他/她的粉丝来讨论;还有一些成员会在现有的《小时代》的剧本或小说的基础上,自己续写剧情,然后发在贴吧里;也有一些《小时代》的粉丝创建出“角色扮演QQ群”,并将QQ群号码发布在贴吧内,招募成员在QQ群里进行《小时代》角色扮演的游戏。
二、《小时代》系列电影吸引青少年受众的策略
(一)角色设定贴近青少年
在角色设定方面,电影的主角首先从年龄上贴近了受众群体,形成外在生理特征的认同。电影《小时代》中的所有男女主角全都是 80、90后,相貌出众,以此来吸引青少年受众的目光。
年龄设定上的贴近,青少年能够尽快让自己和电影中的主角建立一种心理上的亲近,不必去揣测角色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剧情。同时,靓女俊男对于角色的扮演也满足了青少年对于心中“完美形象”的追求,感官上的欲求得到极大的满足。电影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如顾源、简溪等人精致帅气,宫洺、周崇光等也都是年轻时尚的俊男。林萧、顾里和南湘,无一不是风格各异的美女,唐宛如虽然姿色稍欠,但也活泼可爱。除了在角色设定上贴近青少年基础,电影还不断寻找、构建性格特点上的对应和联系,以期抓住更多青少年受众的注意。
(二)语言特色吸引青少年
电影在台词上也试图迎合青少年的口味。《小时代》的台词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大段华丽文艺的独白。比如,“???我们的生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转动着。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这个庞大的时代。”、“???满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身为作家的郭敬明善用这样的文字游戏,这种词句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比比皆是,电影中也不例外。这样美妙的、浪漫的、飘渺的华丽语句,体现着他所宣扬的“明媚的忧伤”的风格,满足了青少年内心美妙的幻想和青春期的躁动的内心渴求。二是夸张幽默、带有无厘头风格的语言运用。比如,学校给出的预算只够在“铁岭开一场秧歌会”、“???你再气沉丹田说一次,我怕收发室老大爷错过了这次精彩转播”。这样的语言轻松搞笑,天马行空的意象和夸张的表达,也与青少年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相匹配。
(三)营造奢华氛围引人注意
郭敬明不论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还是微博、博客上,都不掩饰他对于“名牌”和“奢侈品”的有意无意地展示甚至是炫耀和推崇。这些衣饰、物件的售价,动辄成千上万,多则数十万。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炫”的态度。导演打出自己惯用的“伎俩”,给所有电影中的物件打上了“名牌”、“奢侈”的标签,就是要“炫”给你看,在这层几乎刺眼的“金纸”之下,包裹着的是一种对“物”的崇拜。
场景一,林萧去应聘《M.E.》杂志社的某个实习职位时身着的是帆布鞋,牛仔裤,装扮普通。当其他身着名牌服饰、昂贵高跟鞋的应聘者看到她时,眼神里满是鄙夷、嫌弃和嘲讽,无奈之下,林萧赶紧换上了顾里借给她的名牌高跟鞋。
场景二,平安夜当晚,四位女主角在感情上都遇到了问题,于是四人齐聚顾里家中,换上奢华炫目的晚礼服,喝着香槟,披着价值连城的毛毯在阳台上举杯高唱《友谊地久天长》。
80、90后身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之中,生活中处处充满浓重的商业色彩。《小时代》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大众传媒手段,利用这些华服美饰营造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氛围,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青少年轻松买账。
(四)刻板化父母形象构建受众心理认同
为了构建受众的心理认同,导演选择了这一时期青少年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即:“叛逆心理”。而这样的心理特征,则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作为载体表现了出来。为了追求夸张的戏剧效果,电影《小时代》对于父母的形象永远是严厉的、对子女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不仅如此,导演又对剧中家长的形象夸大、甚至是妖魔化,使“家长与子女”的矛盾呈现出不可调和、极端恶劣的状态。
毫无疑问,《小时代》中的家长形象已经被刻板化了。影片中较少有温暖、宽容的家庭氛围,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展示给人的是一种紧张、冷漠甚至是令人害怕的父子、母子关系。电影《小时代1》中顾源母亲——叶传萍被塑造成了一位冷漠、阴狠、嚣张、为了家族事业可以牺牲自己儿子的爱情,并且试图通过不再给顾源生活费而控制他的母亲。这样的设定在小说中也并不少见,比如南湘的母亲吸毒成瘾,她毒瘾发作时,甚至不惜让女儿“卖身”赚钱来满足她的毒瘾;唐宛如的父亲在小说中被设定成一位只知训练女儿,全然不顾其感受和梦想的“魔鬼教练”、“训练机器”。父母在电影中要么不出现,一旦出现并是以如此恶劣的态度和邪恶的形象出现,让人排斥、抗拒和厌恶。
而子女们在这样父母这样的“威逼利诱”下,却没有“屈服”,他们被刻画成为可怜、无助却坚强不肯屈服的勇敢追求自己爱情和理想的“大无畏者”。《小时代2》中,顾里和顾源联手保住顾里父亲的集团不被顾源的母亲收购,同时保护两人的爱情不受其母的干涉。
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刻意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冲突。激烈冲突场景的设置,其实就是为了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让青少年在观影的时候“感同身受”,不仅加剧两种矛盾关系的对立,还与影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到反抗的“畅快感”。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