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6期

浅谈《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2】

沈爱君

2014年06月11日10:3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分析

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传播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传播理论的脉络,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播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实务基本问题的能力。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运用之间不能做到很好地衔接,因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与完成任务的分析以便适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意图更明确。

(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依据《传播学》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重要性进行整体设计。前面已将《传播学》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过介绍,因此,教师应根据《传播学》教学大纲明确其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具体课时、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安排。

2.依据《传播学》课程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到教材将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制定具体相应的教学方案。《传播学》根据传播的基本过程,分为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效果论、传播环境论、传播方法论等九大板块[2],根据这九大板块内容,将教材的全部章节进行整合,部分章节还进行了位置调整。如: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这一内容就移至开篇进行介绍,因为里面涉及的人、作品及观点在各个章节都会陆续出现,如果不在开篇介绍,学生就会觉得陌生。还有,如:传播效果研究与大众传播效果理论是可以合并为一个大章节,分为不同层次予以讲授,第一层是总体讲授传播效果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第二层是具体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的代表性成果。这样分层讲授,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3.依据《传播学》课程的每次课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每次课的内容有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由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是面对学生,所以一切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以学生掌握本次课的课程内容为最终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更加有效也是很多老师一直在探求的问题,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似乎是解决这一困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学习结束后,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较少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较多地取决于他们是被怎么教的,以及他们被教得有多好[3]。这说明了对学生而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如此。特举几个《传播学》教学例子来说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者、传播控制的教学方法。传播者是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曰“信源”。关于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传播控制和媒介规范理论两大主要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与之配合。在传统讲授伊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关于老人摔掉门牙事件的新闻报道,然后引导提出问题:“同样是老人摔掉门牙事件,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四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从这一小事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引入此案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围绕这些问题组织一次临时性的课堂讨论。因为案例材料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都忍俊不禁,激起了学生彼此交流的兴趣。这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表达对该组新闻报道的看法。经过对学生的讨论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同样一件事的报道侧重点有区别的原因。针对此结果,笔者适时提出了“到底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从业人员等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及影响过程与作用等,将这些知识点对学生逐一进行呈现,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在讨论中交流学习。传播控制的讲授使学生意识到信息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信息流通过程,大众媒介并不能无所顾忌地进行传播活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约束大众传播活动呢?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采用对比教学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第一层对比是从不同社会制度来对比学习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重点,对于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则由教师列出知识要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做基本了解;第二层对比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规范理论来对比,从“背景-观点-评价”这一思路来讲授这三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及承接性,其中对比重点讲解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而民主参与媒介理论则由学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学习。通过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更多时间进行自学思考。

(2)传统讲授+尝试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传播学研究领域之传播媒介的教学方法。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笔者将传播媒介的研究分为传统媒介研究和新媒介研究两大块。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配合使用尝试教学法和辩论教学法等与之配合。伴随着媒介长大的90后大学生,他们对于媒介的影响力感同身受,因此对于各种媒介的介绍选取的是由教学法专家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也就是以教师出示尝试题为起点,先让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然后在尝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启发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再根据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4]。根据本章内容,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媒介种类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五个组,由笔者出示每组所代表的媒介研究尝试题,让学生在对媒介的原有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练习,在进行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对照教材上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炼,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把本组对该媒介的理解认识传授给其他学生,其他组学生也可给予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尝试教学一改过去学生依赖教师的全盘讲授与和灌输的被动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尝试, 在尝试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4]。而且笔者发现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认识、理解或评价等充分地验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合理性,这对于该理论也是非常合适的案例。在对媒介知识的尝试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即课堂辩论教学法的运用。为达到此次课堂辩论的良好效果,笔者事先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首先于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辩论议题:“传统媒体PK新媒体,传统媒体会消亡吗?”,推荐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刊教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选择正方或反方,并给出选择的理由或说服其他同学的发言稿,通过申论、反驳等方式进行辩论最终来维护自己的观点。鉴于此次议题的性质,没有硬性划分正反方小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点,随着观点意见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正方(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和反方(认为传统媒体最终会消亡)两派。通过一番激烈的精彩纷呈的辩论,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而是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认为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最终会消亡这一观点的学生人数最后只剩下两个学生坚持不放弃。针对这一结果,笔者最后作了点评,肯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及其理由的可行性,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反方的意见,指出其未来的不可预知性。总体来说,此次课堂辩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观察到有些平时不善言论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来。不过,运用课堂辩论教学法,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辩论的度,即时间、内容和现场气氛的把握。

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必须根据每节课的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注意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充分地扬长避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